一的组词
一点一滴
yī diǎn yī dī 引用解释 形容微少零星。 方志敏 《可爱的中国·清贫》:“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,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。” 叶圣陶 《友谊》一:“要在日常生活里头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学习这些个英雄人物。” 巴金 《<随想录>总序》:“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,留点痕迹。”
一点一滴的组词: 一的组词 点的组词 滴的组词
一定
yí dìng 解释 ◎ 一定 yīdìng(1) [fixed;specified;regular]∶规定的,确定的 (2) [definite;constant]∶固定不变的 (3) [surely;certainly;necessarily]∶必定;必然 (4) [given;particular;certain]∶特定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引用解释 1.一经制定;一经确定。 汉 贾谊 《论时政疏》:“地制一定,宗室子孙,莫虑不王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声律》:“韵气一定,故餘声易遣。” 宋 陈亮 《书林勋本政书后》:“然后 勋 所定之制,可以一定而不易,庶几 勋 之志也。”《警世通言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》:“因他性子执拗,主意一定,佛菩萨也劝他不转,人皆呼为拗相公。” 2.固定不变;注定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故士有一定之论,女有不易之行。” 明 薛瑄 《道论》中篇:“人之子孙,富贵贫贱,莫不各有一定之命。” 3.规定的,确定的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故遂表树开道,为一定之制。” 清 李渔 《闲情偶寄·词曲》:“限字则四六排偶之文是已。语有一定之字,字有一定之声。” 老舍 《二马》第五段三:“人事,爱情,永远是没系统的,没一定的!” 4.必然;确实无疑。 元 无名氏 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那 杨六郎 一定饶了我。” 明 王九思 《中山狼》:“恰纔有一箇狼走将这里来了,你一定看见来。” 丁玲 《韦护》第二章八:“我们仿佛是在骄傲,然而却一定有许多内行人在讥笑我们了。” 5.表示坚决。多用于第一人称。 茅盾 《喜剧》:“有要紧事,一定要见一见。” 曹禺 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我们明天一定走,离开这儿。” 6.某种程度的;适当的。 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二章:“她注意的是这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,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。” 马南邨 《燕山夜话·初生之犊不怕虎》:“只要脑子和身体各部分相应的官能担负得了,并不勉强,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。” 7.特定。 毛泽东 《新民主主义论》十一: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。” 老舍 《正红旗下》三:“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,总会有人,象二哥,多看出一两步棋的。” 8.犹统一。 宋 欧阳修 《苏氏文集序》:“ 唐 衰兵乱,又百餘年而圣 宋 兴,天下一定,晏然无事。” 康有为 《应诏统筹全局摺》:“令群臣具名上表,咸革旧习,黽勉维新;否则自陈免官,以激厉众志,一定舆论。”
一定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定的组词
一动
yī dòng 引用解释 1.一次举动;一个行动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:“礼,王之大经也;一动而失二礼,无大经矣。”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四:“圣人一言一动无不合於天理如此。” 2.一经发动;一有所举动。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:“昔 文王 一动,而功显于千世,列为 三代 ,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。” 汉 贾谊 《属远》:“上之所得者甚少,而民毒苦之甚深,故 陈胜 一动而天下振。” 宋 罗大经 《鹤林雨露》卷八:“大军一动,万命所悬,乃可置於度外乎?” 明 陈邦瞻 《宋史纪事本末·陈亮恢复之议》:“有所不动,一动而敌自鬭。” 3.指思想、感情的突然触动。《朱子语类》卷三一:“心自是仁,然私欲一动,便不仁了。” 明 胡居仁 《居业录·心性》:“因心与理二,故一动便乱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俄延了半晌,忽然灵机一动,心中悟将过来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十回:“ 荷生 见了丫鬟説出‘ 吕仙阁 ’三字,心中一动。” 4.犹动輒。如:他一动就骂人。如:这孩子一动就哭。
一动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动的组词
一动不动
yī dòng bù dòng 引用解释 形容毫不移动。 瞿秋白 《那个城》:“那些树影--沉沉的垂枝,一动不动覆着默然不语的大地。” 曹禺 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 白露 这时觉得背后悉索声,她立刻转身,那人影钉在那里,一动不动。”
一动不动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动的组词 不的组词
一度
yí dù 解释 ◎ 一度 yīdù(1) [on one occasion;once]∶曾经,从前 一度是很快乐的 (2) [for a time]∶有过一次 他因病一度休学 引用解释 1.计量日月星辰运行距离的一个单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日行一度,以周於天,日冬至 峻狼 之山;日移一度,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,而夏至 牛首 之山。” 汉 班固 《白虎通·日月》:“日日行一度,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。”《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摄提、填星皆东行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二:“望时,是月与日正相向,如一箇在子,一箇在午,皆同一度。” 2.犹一次。 五代 谭用之 《赠索处士》诗:“一度相思一惆悵,水寒烟澹落花前。”《醒世恒言·薛录事鱼服证仙》:“天帝嗔怒,罚 织女 住在天河之东, 牛郎 住在 天河 之西。一年只许相会一度,正是七月七日。” 毛泽东 《采桑子·重阳》词:“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。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” 3.有过一次。 唐 栖白 《寄南山景禅师》诗:“一度林前见 远公 ,静闻真语世情空。” 徐迟 《牡丹》七:“ 魏紫 记不得他们了。但终于记起了当年那位年轻的剧作家和那位一度的合演者,十分高兴。” 4.一次渡过。度,渡。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上》:“大王若提兵一度 渭桥 ,京都又復惊骇。” 5.谓按现成曲调唱一次。 6.指温度、角度、经纬度、电量等的一个单位。
一度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度的组词
一段
yī duàn 解释 ◎ 一段 yīduàn[a section of] 一部分 一段树干
一段的组词: 一的组词 段的组词
一端
yī duān 引用解释 1.指物件的一头。 鲁迅 《朝花夕拾·无常》:“门口是一块活板,人一进门,踏着木板的这一端,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,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。” 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十一:“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,一端有个橡皮帽子。” 2.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实知》:“夫术数直见一端,不能尽其实。” 三国 魏 嵇康 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今粗明其一端,亦可思过半矣。” 清 方苞 《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》:“或同始而异终,或将倾而復植,岂可以一端尽哉?” 鲁迅 《呐喊·端午节》:“他自己说,他是自从出世以来,只有人向他来要债,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,所以这一端是‘非其所长’。” 3.表布帛数量。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,合为一匹,一端为半匹,其长度相当于二丈。 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力耕》:“夫中国一端之縵,得 匈奴 累金之物。”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八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端綺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“币锦二两” 晋 杜预 注:“二丈为一端,二端为一两,所谓匹也。” 宋 叶梦得 《避暑录话》卷下:“﹝ 张友正 ﹞与染工为邻,或问其故。答曰:‘吾欲假其縑素学书耳。’于是与约,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,一端酬二百金。如是日书数端。” 4.方言。表示一舀的数量。 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下十七:“ 盛佳秀 舀了一端饲。”
一端的组词: 一的组词 端的组词
一对
yī duì 引用解释 1.表数量。一双。 唐 皮日休 《重元寺双矮桧》诗:“应如 天竺 难陀寺 ,一对狻猊相枕眠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撞着八个大汉,担着一对酒桶,也来堤上歇凉。”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回:“看见他一对小脚穿着老鸦缎子鞋儿。” 2.表数量。一套,用以称衣服。 宋 欧阳修 《谢对衣金带鞍辔马状》:“臣伏蒙圣慈,以臣入院,特赐衣一对,金带一条,金镀银鞍轡马一匹者。” 3.称夫妻两人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又过数日,妇人脚不痛了, 徐信 和它做了一对夫妻上路,直到 建康 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一○四回:“适纔曾合过来,铜盆铁帚,正是一对儿夫妻。” 杨朔 《春子姑娘》:“我望望她,又望望她表兄弟那宽阔的背影,觉得这两人配在一起,倒是天生的一对儿。” 4.泛指年貌可以相配的两个人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对儿十五六岁的丫头来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十回:“有叫局的,他姊妹两个总是一对儿同来,却只算一个局钱。”
一对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对的组词
一堆
yī duī 解释 ◎ 一堆 yīduī[a heap of;a pile] 重重叠叠地放置着的许多东西或挤在一起的一群人 一堆石头 一堆人 引用解释 1.表数量。用于指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。 唐 杜牧 《初冬夜饮诗》:“砌下梨花一堆雪,明年谁此凭阑干?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摸到牀上,见一人朝着里牀睡去,脚后却有一堆青钱,便去取了几贯。” 2.谓做成堆状。《水浒传》第一○三回:“ 王庆 听了这句,连忙掣出那把解手尖刀,将身一堆儿蹲在那株梅树后。” 3.一起,一块儿。《海上花列传》第五二回:“停两年,也说勿定倪两家头来浪一堆勿来浪一堆。” 朱自清 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:“即如船里的人面,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,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,总是模模糊糊的,甚至渺渺茫茫的。”
一堆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堆的组词
一二
yī èr 解释 ◎ 一二 yī-èr(1) [just a few;one or two]∶一两个;少数 常有一二。——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 一二人立决。——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 (2) [a little]∶一点点,一些 略知一二 (3) [a few]∶少数;一两个 邀请一二知己 (4) [one by one]∶逐一 一二谈也。——南朝梁·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 引用解释 1.一两个。表示少数。《书·康诰》:“﹝ 文王 ﹞用肇造我区夏,越我一二邦以修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泰钦禅师》:“此山先代一二尊宿曾説法来,此坐高广,不才何升?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四回:“小弟徧览诸儒之説,也有一二私见请教。” 老舍 《黑白李》:“ 黑李 是我的好友,因为常到他家去,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我也略知一二。” 2.一一;逐一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远国异土之民,是非利害之辩,不可一二而明知,故画分万国,立诸侯国君。” 汉 扬雄 《长杨赋》:“僕尝倦谈,不能一二其详,请略举其凡,而客自览其切焉。” 唐 韩愈 《进撰平淮西碑文表》:“今词学之英,所在麻列,儒宗文师,磊落相望,外之则宰相公卿郎官博士,内之则翰林禁密游谈侍从之臣,不可一二遽数。” 3.犹次第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计有一二者难悖,听无失本末者难惑。” 4.少许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菩萨蛮》:“ 可常 之罪,僧辈不敢替他分辩,但求恩王念平日错爱之情,可以饶恕一二。” 元 马致远 《黄粱梦》第三折:“解子哥,怎生可怜见方便一二。” 冰心 《庄鸿的姊姊》:“起先她还能指教我一二,以后我的程度又深了些,她便不能帮助我了。” 5.犹言一两手。指耍弄的手法。 元 张国宝 《罗李郎》第三折:“那厮却有一二,咱家无三思,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。”
一二的组词: 一的组词 二的组词
一发
yī fà 解释 ◎ 一发 yīfā(1) [more;even more]∶更加;越发 如果处理不当,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(2) [together]∶一同;一并 ◎ 一发 yīfà[a hair]∶一根头发 引用解释 1.发射一次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、自圜之木,良工弗贵也。何则?乘者非一人,射者非一发也。” 汉 刘向 《说苑·权谋》:“使善射者射之,一发,兕死车下,王大喜。” 宋 梅尧臣 《依韵和韩子华陪宴》:“醉惊一发功,谁许百金易,非等将帅能,聊将宾客适。” 2.古以射箭十二枚为“一发”。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“矢四发” 唐 颜师古 注:“ 服虔 曰:‘发,十二矢也。’ 韦昭 曰:‘射礼三而止,每射四矢,故以十二为一发也。’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。今则以一矢为一放也。” 宋 朱翌 《猗觉寮杂记》卷下:“世以射一箭为一发,非也。射毕十二箭,方为一发。” 3.一经发动;一经开始。《宋史·常安民传》:“今怨忿已积,一发其害必大,可不谓大忧乎。” 鲁迅 《<呐喊>自序》:“从此以后,便一发而不可收,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,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。” 4.越发;更加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﹝ 刘贵 ﹞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做生意,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,买卖行中一发不是本等伎俩,又把本钱消折去了。” 元 无名氏 《硃砂担》第一折:“我道谁,原来是老客,隔的两个月不见,一发吃的好了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八回:“ 贾 府奉了此旨,一发日夜不閒,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。” 瞿秋白 《饿乡纪程》十三:“十天以来我的生活一发无味枯燥。” 5.一同;一齐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﹝天子﹞道罢,武士一发向前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我家也有头口骡马,教庄客牵去后槽,一发喂养。”《警世通言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》:“即时叫起四家邻舍来,上手住的 刁嫂 ,下手住的 毛嫂 ,对门住的 高嫂 鲍嫂 ,一发都来。” 6.索性;干脆。 元 无名氏 《看钱奴》第一折:“这等,你一发搬在俺家中住罢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四二回:“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,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,早晚也得侍奉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二五回:“师父!且把善字儿包起,让我们使些凶恶,一发结果了他,脱身去罢。” 7.表数量。用于枪弹、炮弹,犹言一枚。如:今天实弹演习,每人打了一发子弹。 1.一根头发。 晋 傅咸 《栉赋》:“我嘉兹櫛,恶乱好理,一髮不顺,实以为耻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六三:“今以一髮之微,尚有可破而为二者。” 2.比喻微小的事物或见解。《陈书·徐陵传》:“且据图刎首,愚者不为;运斧全身,庸流所鉴。何则?生轻一髮,自重千钧。” 明 宋濂 《诸子辩》:“乃因旧所记忆者作《诸子辩》数十通,九家者流颇具有焉……其中疏剔觝排,亦窃自谓有一髮之见。” 3.喻极端危险。 宋 曾巩 《道山亭记》:“其途或逆坂如缘絙,或垂崖如一髮。” 鲁迅 《坟·论睁了眼看》:“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,他们总即刻连说‘并无其事’,同时便闭上了眼睛。”参见“ 一髮千钧 ”。 4.指极端危险的瞬间。 5.形容远山微茫。 唐 韩愈 《赠别元十八协律》诗之六:“乘潮簸 扶胥 ,近岸指一髮。” 宋 苏轼 《澄迈驿通潮阁》诗:“杳杳天低鶻没处,青山一髮是中原。”
一发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发的组词
一番
yī fān 引用解释 1.一回;一次;一阵。《诗·小雅·车攻》“射夫既同” 唐 孔颖达 疏:“此射夫皆已射一番。” 宋 范成大 《落鸿》诗:“只道一番新雨过,谁知双袖倚楼寒。” 元 无名氏 《神奴儿》第一折:“你一番价探望哥哥,吃的来醺醺醉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二回:“一番搭上手,斗经四五个回合,行者揑着拳头,拖着棒,败将下来。” 毛泽东 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》:“顽固到没有办法,所以我们就要开大会,‘促’他一番。” 2.一种;一类。 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补遗·刑部·癸卯妖书》:“但其所倾陷者,别是一番人耳。” 许地山 《命命鸟》:“她自经过这一场恐慌,精神上遂起了莫大的变化。对于婚姻别有一番见解。” 3.一张;一片。《新唐书·藩镇传·王鎔》:“况继奉天子詔和解,能无一番纸坠北路乎?”
一番的组词: 一的组词 番的组词
一反常态
yī fǎn cháng tài 解释 ◎ 一反常态 yīfǎn-chángtài[depart from one's normal behaviour;act out of character]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引用解释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。 郭澄清 《大刀记》第十六章:“可是而今,他却一反常态,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。” 钟延豪 《华西街上》四:“他发觉保镳 阿牛 一反常态的坐在门口的椅上,神色有点诡谲。”
一帆风顺
yī fán fēng shùn 解释 ◎ 一帆风顺 yīfān-fēngshùn[with good innings;all smooth sailling;sail with the wind]船张满帆顺风行驶。比喻极为顺利 引用解释 1.本指帆船一路顺风。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。 清 李渔 《怜香伴·僦居》:“櫛霜沐露多劳顿,喜借得一帆风顺。” 周立波 《参军这一天》:“群众热烈地鼓掌,有人高声叫口号。党委书记点点头,结束他的送别辞:‘好吧,再见!祝你们为祖国立功,一帆风顺。’” 2.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四回:“凡是做官的人,如在运气头上,一帆风顺的时候,就是出点小岔子,説无事也就无事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中国语文的新生》:“改革,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。” 毛泽东 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三:“在社会主义事业中,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,不付出极大努力,总是一帆风顺,容易得到成功,这种想法,只是幻想。”
一方
yī fāng 引用解释 1.一边。多指远处。《诗·秦风·蒹葭》: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郑玄 笺:“在大水之一边,假喻以言远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,视见垣一方人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方犹边也,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。” 三国 魏 曹丕 《与吴质书》:“今果分别,各在一方。” 宋 范成大 《送王仲显赴琼筦》诗:“十年五别岁月老,一方万里音尘稀。” 2.一处。指所居住的地方。《诗·小雅·角弓》:“民之无良,相怨一方,受爵不让,至於己斯亡。” 郑玄 笺:“无善心之人,则徙居一处怨恚之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六五回:“经上言三千诸佛,想不是在一方;似 观音 在 南海 , 普贤 在 峨眉 , 文殊 在 五台 。” 清 顾炎武 《与人书》之一:“独学无友,则孤陋而难成;久处一方,则习染而不自觉。” 3.一个方面;一带地方。《汉书·终军传》:“臣年少材下,孤於外官,不足以亢一方之任。”《南齐书·竟陵王子良传》:“ 齐 有天下日浅,恩洽未布,一方或饥,当加优养。” 宋 欧阳修 《乞奖用孙沔札子》:“其养练士卒,招抚蕃夷,恩信著於一方,至今边人思之。”《古今小说·张道陵七试赵昇》:“所以一方惧怕,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,赤身绑缚,送到庙中。” 陈沂 《奔袭刘黑七》:“我这下子活捉了他,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,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。” 4.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鲍人》:“信而直,则取材正也;信之而枉,则是一方缓、一方急也。若苟一方缓、一方急,则及其用也,必自其急者先裂。”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理者,精玄之妙,不可以一方行也;律者,幽理之奥,不可以一体守也。” 宋 曾巩 《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》:“况於时异事殊,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,泥於一偏之跡哉?” 5.一种;一类。《慎子·民杂》: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,尽包而畜之,无能去取焉。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,故所求者无不足也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以死生为一化,以万物为一方。” 高诱 注:“方,类也。”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“其有一介之善,一方之艺,居接士之馆。” 6.犹言一种方法。《吕氏春秋·君守》:“今之为车者,数官然后成。夫国岂特为车哉,众智众能之所持也,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。” 高诱 注:“方,道也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养气》:“虽非胎息之迈术,斯亦卫气之一方也。” 7.一种配方或药方。《南齐书·虞悰传》:“ 悰 善为滋味,和齐皆有方法……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, 悰 秘不肯出。上醉后,体不快,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七九回:“朕得一疾,缠绵日久不愈。幸国丈赐得一方,药饵俱已完备,只少一味引子。” 8.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。 唐 李贺 《北中寒》诗:“一方黑照三方紫, 黄河 冰合鱼龙死。” 9.数量词。用于方形的东西。 唐 曹松 《碧角簟》诗:“八尺碧天无点翳,一方青玉絶纤尘。” 元 吴昌龄 《东坡梦》第一折:“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,买一方肉。” 元 曾瑞 《留鞋记》第四折:“将绣花鞋一隻、香罗帕一方,揣在小生怀内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湘事记·军事篇二》:“其时都督印信未刊,随取草纸一方,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,委任某为标统,某为营官,下盖四正小印。” 臧克家 《罪恶的黑手》诗二:“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,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。” 10.数量词。用于田地、土地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种榆白杨》:“种榆法:於其地畔种者,致雀损穀;既非丛林,率多曲戾;不如割地一方种之。” 唐 王建 《上田僕射》诗:“一方新地隔河烟,曾接诸生听管絃。” 宋 张载 《经学理窟·周礼》:“井田亦无他术,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,使人受一方,则自是均。” 11.数量词。指一个方形,犹言一片。 唐 李端 《送从叔赴洪州》诗:“后夜相思处,中庭月一方。” 唐 刘禹锡 《生公讲堂》诗:“高坐寂寥尘漠漠,一方明月可中庭。” 12. 宋 代《方田法》,以东西南北各千步,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。见《宋史·食货志上二》及《文献通考·田赋四》。 13.一面。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。 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·关于知识阶级》:“至于诸君,是与旧的不同,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,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,一方做工,这是新的境遇。” 14.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。 孙中山 《民族主义》第四讲:“在战争的两方面,一方叫做协商国,一方叫做同盟国。” 15.一万的隐语。详“ 一干一方 ”。
一方的组词: 一的组词 方的组词
一方面
yī fāng miàn 引用解释 1.指有关的几个人或几件事之一。 老舍 《正红旗下》四:“在我们这一方面,母亲希望大姐能来。” 2.连用。连接并列的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,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。 孙中山 《民族主义》第四讲:“故此后世界人类要分为两个方面去决斗:一方面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,一方面是二万万五千万人。” 毛泽东 《工作方法(草案)》:“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,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。” 周而复 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一部九:“伪工会理事长确实想排挤 陶阿毛 ,一方面固然因为 陶阿毛 在工人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,另一方面 陶阿毛 不买他的账。”
一方面的组词: 一的组词 方的组词 面的组词
以防万一
yǐ fáng wàn yī 解释 ◎ 以防万一 yǐfáng-wànyī[just in case;be ready for any eventualities be prepared for all contingencies] 预防可能的或预期的突然变故 加强安全检查,以防万一
一分
yī fēn 解释 ◎ 一分 yīfēn[a bit;a little;a few;a share] 等于说“一点”、“一些” 减一分则喜。——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 增一分则忧。 引用解释 1.整体分为若干分的一部分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,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。” 汉 王充 《论衡·解除》:“夫土地犹人之体也……则一宅之土,犹人一分之肉也。” 宋 真德秀 《问止于至善》:“知到十分精处,而行处有一分未密,亦未得为至善。” 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 文王 在时,天下三分已有其二,若到 武王 伐 商 之时, 文王 若在,或者不致兴兵,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 文王 。” 2.一点儿;少量。 战国 宋玉 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臣东家之子,增之一分则太长,减之一分则太短。”《宋史·道学传一·邵雍》:“新法固严,能宽一分,则民受一分赐矣。” 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此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,不须外面添一分。”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二回:“许那 高四 的东西也一分不少,都悄地送了。” 鲁迅 《热风·随感录四十一》: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 1.犹言(所得的)一部分。 晋 陶潜 《搜神后记》卷九:“有一大熊来,瞪视此人。人谓必以害己。良久,出藏果,分与诸子。末后作一分,置此人前。”《景德传灯录·普愿禅师》:“师曰:‘土地前更下一分饭。’” 元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望和尚慈悲为本,小生亦备钱五千,怎生带得一分儿斋,追荐俺父母咱!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八回:“姑娘一进洞房,早看见摆满一分妆奩。” 2.一户(人家)。 元 无名氏 《盆儿鬼》第一折:“俺这里方圆四十里,再无一分人家。” 元 无名氏 《看钱奴》第二折:“自从与那一分人家打墙,鉋出一石槽金银来,那主人家也不知道。” 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·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》:“ 明 末 清 初的时候,一分人家必有帮闲的东西存在的。”
一分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分的组词
一分为二
yī fēn wéi èr 解释 ◎ 一分为二 yīfēnwéi’èr[A whole divides into two;Everything tends to divide into two;dichotomy] 哲学名词,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对立面 问先生以为一分为二,二分为四,四分为八,又细分将去,程子说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。——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 引用解释 1.我国古代哲学术语。指由太极生成阴阳对立面。后亦指事物的发展过程。 隋 杨上善 在解释《老子》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时首先用此语。他说,“从道生一,谓之朴也。一分为二,谓天地也。从二生三,谓阴阳和气也。从三以生万物,分为九野四时日月乃至万物。”见《黄帝内经太素·设方·知针石》注。 宋 邵雍 、 朱熹 等在解释《易经》的“太极生两仪”时亦用此语。 朱熹 说:“此只是一分为二,节节如此,以至於无穷,皆是一生两尔。”见《朱子语类》卷六七。 2.马克思主义哲学术语。谓所有统一物都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部分,都是对立的统一,也就是都包含内在矛盾。 毛泽东 《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》:“一分为二,这是个普遍的现象,这就是辩证法。” 巴金 《随想录·“结婚”》:“对什么事情都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。对这件事也并不例外。”
一概
yī gài 解释 ◎ 一概 yīgài[one and all;totally;without exception] 全体,没有例外 引用解释 亦作“一槩”。 1.概为古代量粮食时刮平斗斛之木,引申为同一种标准。 三国 魏 曹植 《黄初五年令》:“诸吏各敬尔在位,孤推一概之平,功之宜赏,於疏必与;罪之宜戳,在亲不赦。”《资治通鉴·晋穆帝永和十二年》:“自古帝王居 中州 者,政化各殊, 赵 为姦诈, 秦 敦信义,岂得一概待之乎!” 胡三省 注:“概所以平斗斛,一概待之,言无所高下也。” 2.一样;一律。 唐 杜甫 《秦州杂诗》之四:“万方声一概,吾道竟何之?” 清 顾炎武 《玉田道中》诗:“我行至北方,所见皆一概。” 3.一端;一方面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今 宰 予 虽无力行,有言语。用言,令行缺,有一概矣。”《新唐书·韦表微传》:“病诸儒执一概,是非纷然,著《三传总例》,完会经趣。” 4.全部。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回:“ 琴儿 和 顰儿 , 云儿 他们抢了许多,我们一概都别作,只他们三人做才是。” 丁西林 《一只马蜂》:“你们的事,我老早对你们讲过,由你自己去,我一概不管。” 柳青 《铜墙铁壁》第三章:“听说全是东河畔人,一概要送 乌龙铺 。”
一概的组词: 一的组词 概的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