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的组词
先天不足
xiān tiān bù zú 解释 ◎ 先天不足 xiāntiān-bùzú[be congenitally deficient] 指人或动物在胚胎时期营养及遗传状况都很差。也泛指事物的根基差 又老人之子,先天不足,亦或日中无影。——清·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 引用解释 1.指人或动物在胚胎时期营养及遗传状况都很差。 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三钞·父母呵气使儿咽》:“医家云先天不足,此或可以治之乎?” 2.喻事物的根基不好。 丁西林 《等太太回来的时候》第三幕:“我说的先天不足,当然不是说体质上的先天不足,物质上的营养不足。我说的是社会教育、意志养成的先天不足。”
行不通
xíng bù tōng 引用解释 不能通行。 毛泽东 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一:“为着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而发布的行政命令,也要伴之以说服教育,单靠行政命令,在许多情况下就行不通。”
行不通的组词: 行的组词 不的组词 通的组词
行为不端
xíng wéi bù duān 解释 ◎ 行为不端 xíngwéi bùduān[disorder;depart from correct conduct] 行为不符合道德或法律规范 她从少年时期就是个罪人…甚至直到高年依然行为不端
形影不离
xíng yǐng bù lí 解释 ◎ 形影不离 xíngyǐng-bùlí[inseparable as body and shadow;be always together] 见“形影相追” 引用解释 形容关系亲密,难以分离。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 青县 农家少妇,性轻佻,随其夫操作,形影不离。”《中国民间故事选·红军的故事》:“每当他完成了任务回来,总是和小鬼在一起,两人形影不离,成了好朋友。” 清 冯桂芬 《潘母张太夫人墓志铭》:“公薨,哀毁尽礼,与 汪夫人 相慰藉,形影不离。” 叶圣陶 《辛苦》:“丧事过后,表婶开始同孙儿过形影不离的生活。”
心照不宣
xīn zhào bù xuān 解释 ◎ 心照不宣 xīnzhào-bùxuān[implicit;have a tacit understanding] 照:默契,知晓。宣:公开说出。彼此心里都明白,不必说明 明白这一点,对于所谓“隐士”也就毫不诧异了,心照不宣,彼此都省事。——鲁迅《隐士》 引用解释 心里明白,不说出来。《玉娇梨》第十九回:“千里片言,统祈心照不宣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隐士》:“明白这一点,对于所谓‘隐士’也就毫不诧异了,心照不宣,彼此都省事。”
学而不厌
xué ér bù yàn 解释 ◎ 学而不厌 xué’érbùyàn[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to learn;be never tired of reading] 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。比喻非常好学 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言不由衷
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释 ◎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[speak with one's tongue in one's cheek;say what one does not mean] 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。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,质无益也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 引用解释 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,心口不一。语本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” 杨伯峻 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《建炎以来繫年要录·建炎元年正月》“自是 泽 不復与府中谋议”注引 宋 汪伯彦 《建炎中兴日历》:“王语 伯彦 等曰:‘ 宗泽 渡 河 ,方到趣行,言不由衷。’” 清 龚自珍 《对策》:“进身之始,言不由衷。” 孙犁 《秀露集·关于诗》:“不合情理的,言不由衷的,没有现实根据的夸张,只能使诗格降低。”亦作“ 言不由中 ”。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实相告:此言不由中,转瞬即去,便受夏楚,不能復忆之也。”
要不
yào bù 解释 ◎ 要不 yàobù[or else] 在不同的情况下或在其他条件下,与“否则”相同——亦作“要不然” 引用解释 犹否则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二回:“﹝ 张太太 ﹞打了两个呵欠説道:‘要不偺睡罢!’” 老舍 《茶馆》第一幕:“要不怎么说,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 北京 城里嘛!” 碧野 《盐湖之夜》:“我跟你们一样,都是为了革命工作,要不谁有胆量在野兽乱窜的荒野上干活。”
要不的组词: 要的组词 不的组词
要不得
yào bù dé 解释 ◎ 要不得 yàobude[be no good; intolerable;objectionable] 表示人或事物很坏,不能容忍 这样干,实在要不得 引用解释 1.犹了不得,表示极甚的意思。 元 李寿卿 《度柳翠》楔子:“八月风,腊月雪,冻的要不的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一:“ 何道 就假装个要吐的模样,把手拴着肚子,似疼得要不得光景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一回:“他父亲又不在跟前,一些赔嫁的东西也没有,把我羞的要不的。” 2.表示对坏人、坏事或错误言行的否定。等于说“不能那样做”或“不能容许”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五回:“至于那一种妄谈祸福的,就要不得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他们都打着‘大众’的旗,说这些东西,都为大众所不懂,所以要不得。”
要不得的组词: 要的组词 不的组词 得的组词
要不然
yào bù rán 解释 ◎ 要不然 yàoburán[or else] 否则;要不 按我告诉你的话办,要不然你会后悔的 引用解释 如果不这样;否则。 张天翼 《儿女们》三:“好,连本连利还你!要不然你剁我的肉去卖。”
要不然的组词: 要的组词 不的组词 然的组词
要不是
yào bú shì 解释 ◎ 要不是 yàobushì[but for;if it were not for] 假设情况并非如此或要是没有,引导假设条件句 要不是你来,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呢?
要不是的组词: 要的组词 不的组词 是的组词
义不容辞
yì bù róng cí 解释 ◎ 义不容辞 yìbùróngcí[one's sense of honour makes it impossible to refuse;have a bounden duty] 为了道义、大局,不能推辞 引用解释 道义上不容推辞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八回:“可差人往 鲁子敬 处,教急发书到 荆州 ,使 玄德 同力拒 曹 …… 玄德 既为 东吴 之婿,亦义不容辞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小梅》:“妾受夫人谆嘱,义不容辞。”如:这是地方上的公益,我自然义不容辞。
一尘不染
yī chén bù rǎn 解释 ◎ 一尘不染 yīchén-bùrǎn[be not soiled with a particle of dust;spotless;pure-hearted] 佛教指排除欲念,不被六尘玷污。后用以形容清静、纯洁。也形容为人清廉,不沾染坏习气 引用解释 1.佛教谓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为六尘,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“一尘不染”。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,品格高尚。 宋 张耒 《腊初小雪后圃梅开》诗之二:“一尘不染香到骨, 姑射 仙人风露身。” 宋 罗大经 《鹤林玉露》卷十:“ 范蠡 霸 越 之后,脱屣富贵,扁舟五湖,可谓一尘不染矣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九回:“听起来,老人家又是位一尘不染,两袖皆空的。” 王震 《忠诚的战士,王辉的一生》:“他(指 贺龙 )从旧营垒冲出来,但一尘不染,他能艰苦奋斗,是个革命乐观主义者。” 2.指非常清洁。 曹禺 《王昭君》第一幕:“几个绣墩错落地放在一尘不染的石板上。” 赵大年 《公主的女儿》:“院子扫得干干净净,玻璃擦得一尘不染。”
一成不变
yī chéng bù biàn 解释 ◎ 一成不变 yīchéng-bùbiàn[run in a rut;invariable;changeless] 一经形成,不容变更。亦泛指墨守成规,不知变通 引用解释 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刑者,侀也。侀者,成也。一成而不可变,故君子尽心焉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容貌一成之后,若以刀锯凿之,断者不可续,死者不可生,故云不可变。”后以“一成不变”谓刑法一经制定,不容变更。亦泛指墨守成规,不知变通。 宋 叶适 《上韩提刑》:“惟法令制时之要,而经术饰治之餘,二者之间,久焉难居;一成不变,无乃过中。” 毛泽东 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第一章第一节:“一切战争指导规律,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,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;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。” 胡守为 《略谈陈寅恪先生的诗文证史》:“夫考证之业,譬诸积薪,后来者居上,自无胶守所见、一成不变之理。”
一动不动
yī dòng bù dòng 引用解释 形容毫不移动。 瞿秋白 《那个城》:“那些树影--沉沉的垂枝,一动不动覆着默然不语的大地。” 曹禺 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 白露 这时觉得背后悉索声,她立刻转身,那人影钉在那里,一动不动。”
一动不动的组词: 一的组词 动的组词 不的组词
一蹶不振
yī jué bù zhèn 解释 ◎ 一蹶不振 yījué-bùzhèn[collapse after one setback;be in shambles;curl up;never be able to recover after a setback] 一遭到失败或挫折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引用解释 比喻一经挫折,就不能再行振作。 明 沉德符 《野获编补遗·外国·奉使被议》:“此数君俱才諝著闻,以出疆僨事,一时同入废籍,且近在七八年间,皆一蹶不復振。” 清 王夫之 《续通鉴论·汉宣帝》:“惮数岁之劳,遽期事之速效,一蹶不振,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。” 清 黄钧宰 《金壶七墨·王廉访》:“所虑者一蹶不振,从此为外夷所轻。” 梁斌 《红旗谱》四二:“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,就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。”亦作“ 一蹶不兴 ”。 孙中山 《兴中会章程》:“乃以庸奴误国,涂毒苍生,一蹶不兴,如斯之极。”
引而不发
yǐn ér bù fā 解释 ◎ 引而不发 yǐn’érbùfā[just indicate the motions;draw the bow without shooting] 拉满了弓弦而不发箭。比喻随时准备着以待时机。也比喻善于引导、启发,让学习者自己体会 君子引而不发,跃如也。中道而立,能者从之。——《孟子·尽心上》 引用解释 拉满弓弦而不发箭。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大匠不为拙工废绳墨, 羿 不为拙射变其彀率。君子引而不发,跃如也。”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,只作跃跃欲射的姿态,以便学的人观摩领会。后用以比喻作好准备,待机行事。或比喻善于引导而不代庖。 清 薛福成 《论俄罗斯立国之势》:“沉机观变,引而不发。” 毛泽东 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‘引而不发,跃如也’。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……别人代庖是不对的。”
应接不暇
yìng jiē bù xiá 解释 ◎ 应接不暇 yìngjiē-bùxiá[have one's hand full all the time] 原形容景物繁多,目不暇接。后多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,接待应付不过来 仰观山,俯听泉,旁睨竹树云石,自辰及酉,应接不暇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庐山草堂记》 引用解释 1.谓美景众多,来不及欣赏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从 山阴 道上行,山川自相映发,使人应接不暇。” 唐 白居易 《草堂记》:“仰观山,俯听泉,傍睨竹树云石,自辰及酉,应接不暇。” 明 胡应麟 《诗薮·近体上》:“读盛 唐 时排律, 延清 、 摩詰 等作,真如入万花春谷,光景烂熳,令人应接不暇,赏玩忘归。” 清 黄钧宰 《金壶浪墨·西山》:“鸟韵花香,几於应接不暇。” 2.谓人事繁忙,穷于应付。 宋 周煇 《清波杂志》卷八:“ 陶尚书 穀 奉使 江 南,恃才凌忽,议论间殆,应接不暇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三回:“到了初十以后,就有朱卷送来了……到后来越弄越多,大有应接不暇之势。” 浩然 《艳阳天》第六八章:“那边的生意最兴隆……那两个手艺人真有点应接不暇。”
一窍不通
yī qiào bù tōng 解释 ◎ 一窍不通 yīqiào-bùtōng[be utterly ignorant of;be all Greek to one] 完全无知 引用解释 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:“杀 比干 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 孔子 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 比干 不死矣。’” 高诱 注:“ 紂 性不仁,心不通,安於为恶,杀 比干 ,故 孔子 言其一窍通则 比干 不见杀也。”后以“一窍不通”喻一点也不懂。 元 张国宝 《罗李郎》第一折:“阿,这老爹一窍也不通。”《醒世恒言·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这 萧颖士 又非黑漆皮灯,泥塞竹管,是那一窍不通的蠢物。” 清 李渔 《意中缘·露丑》:“这等看起来,画画的事,是一窍不通的了。” 茅盾 《子夜》六:“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,可是 双桥镇 上并无‘镇长’之流的官儿,他也还明白。”
一丝不苟
yī sī bù gǒu 解释 ◎ 一丝不苟 yīsī-bùgǒu(1) [precise]∶严格按照某种格式或标准的;完全拘泥于某种模式而定型、安排或完成的 (2) [dot one's i's and cross one's t's; be conscientious and meticulous]∶对每一个细节都很审慎的。形容办事认真 引用解释 形容办事认真,连最细微的地方也毫不马虎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上司访知,见世叔一丝不苟,陞迁就在指日。” 巴金 《怀念鲁迅先生》:“事无大小,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,先生一律认真对待,真正做到一丝不苟。” 刘心武 《班主任》:“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,但非常整洁,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,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,也一丝不苟地扣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