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的组词
长征
cháng zhēng 解释 ◎ 长征 chángzhēng(1) [expedition]∶旅行;远行 秦时明月 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—— 唐· 王昌龄《出塞》 (2) [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Workers' and Peasants' Red Army in 1934-35]∶长途出征,特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—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引用解释 1.远地征戍、征伐。 唐 李颀 《古意》诗:“男儿事长征,少小 幽 燕 客。”《敦煌曲子词·凤归云徧之四》:“娉得良人为国远长征。争名定难,未有归程。” 清 李渔 《比目鱼·谲计》:“奇谋画定始长征,不比前番学弄兵。” 2.长途远行。 元 耶律铸 《磨剑行》:“故国江山梦里行,不期今日果长征。” 明 徐祯卿 《在武昌作》诗:“不知天外雁,何事乐长征。” 陈毅 《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》诗:“时局纵谈罢,举酒祝长征。” 3.特指 中国 工农红军1934-1936年由 江西 陆续转移到 陕北 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 毛泽东 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》:“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,长征是宣言书,长征是宣传队,长征是播种机。” 郭沫若 《念奴娇·怀念周总理》词:“五十餘年如一日,不断长征跃进。”
长征的组词: 长的组词 征的组词
出征
chū zhēng 解释 ◎ 出征 chūzhēng[go on an expedition] 外出征战 奉命出征 引用解释 出外作战。《易·离》:“王用出征,有嘉折首,获匪其丑,无咎。”《后汉书·刘玄传》:“诸将出征,各自专置牧守,州郡交错,不知所从。”《隋书·李密传》:“今天子出征,远在 辽 外,地去 幽州 ,悬隔千里。” 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宠待大臣》:“后公出征 西域 ,上特命其子 濬 送至 玉门关 以慰之。” 巴金 《死去的太阳》:“这些人似乎在欢送两个战士出征,要他们带回来胜利,从压迫中救出他们。”
出征的组词: 出的组词 征的组词
免征
miǎn zhēng 解释 ◎ 免征 miǎnzhēng[exempt from(grain purchases by the state,taxation)] 免除本应征收的(粮、税等)
免征的组词: 免的组词 征的组词
南征北战
nán zhēng běi zhàn 引用解释 见“ 南征北伐 ”。
特征
tè zhēng 解释 ◎ 特征 tèzhēng(1) [characteristic;distingushing feature;stigma]∶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 地理特征 (2) [characteristic;specific]∶作为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的 特征函数 引用解释 1.特别征召。别于平常的乡举里选。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天之生 固 ,必为圣 汉 ,宜蒙特徵,以示四方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后娶》:“ 建光 中,公车特徵,至拜侍中。” 金 元好问 《王黄华墓碑》:“避 汉 末之乱,徙居 辽东 。 曹公 特徵,不应,隐居终身。” 2.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。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·脸谱臆测》:“这假面上,大约一定得表示出这角色的特征,一面也是这角色的脸相的规定。” 曹禺 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,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。” 3.特点。 周恩来 《目前军阀混战的形势》:“先有农村红军,后有城市政权,这是 中国 革命的特征,这是 中国 经济基础的产物。” 秦牧 《艺海拾贝·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》:“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,形象是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。”
特征的组词: 特的组词 征的组词
万里长征
wàn lǐ cháng zhēng 解释 ◎ 万里长征 wànlǐ chángzhēng(1) [long trip]∶一万里路的远行,形容非常远的旅程 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(2) [the long march of twenty-five thousand li (made by China Red Army)]∶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—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引用解释 形容非常远的征程。 唐 王昌龄 《出塞》诗之一:“ 秦 时明月 汉 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” 陈毅 《送沉张诸君赴延安》诗:“万里长征不计程,指津自有北辰星。”后用以比喻所从事的长期的、艰巨的事业。 毛泽东 《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》:“夺取全国胜利,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。” 秦牧 《长河浪花集·中国红场的旗帜》:“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先驱的坚决英勇的一群,在党的领导下一直万里长征,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到社会主义革命。”
象征
xiàng zhēng 解释 ◎ 象征 xiàngzhēng[symbolize;signify] 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 十字架象征殉道和神圣 ◎ 象征 xiàngzhēng[symbol] 不可见的某种物(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)的可以看见的标记 天平和障眼物是最高法院法官的象征 引用解释 1.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。《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》:“它象征着和平,它象征着幸福,象征着劳动的光辉。” 2.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。 鲁迅 《华盖集续编·不是信》:“正如 中国 戏上用四个兵卒来象征十万大军一样。” 3.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。 冰心 《寄小读者·山中杂记(十)》:“在此却是雪未化尽,鸟儿已成群的来了。最先的便是青鸟。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,我看最恰当不过。” 巴金 《春天里的秋天》十:“百合花,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。” 4.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。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、思想或感情。如 鲁迅 的小说《药》的结尾,以 夏瑜 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或希望。 5.迹象;特征。 叶紫 《丰收》:“火样的太阳,将宇宙的存在都逗引得发了暴躁。什么东西,在这个时候,也都现出了由于热而枯萎的象征。” 冰心 《冬儿姑娘·我们太太的客厅》:“浑身上下,最带着艺术家的象征的,是她那对永远如在梦中的迷茫的眼光。”
象征的组词: 象的组词 征的组词
新长征
xīn cháng zhēng 引用解释 比喻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新的目标而艰苦奋斗。 巴金 《<爝火集>序》:“‘四五’精神的火炬照耀着我们新长征的道路。”《人民日报》1979.11.18:“有了这种态度,不论同志间过去有什么疙瘩,一定可以在新长征道路上重新团结起来。”
新长征的组词: 新的组词 长的组词 征的组词
应征
yìng zhēng 解释 ◎ 应征 yìngzhēng(1) [be recruited]∶公民到了一定的年龄而响应征兵的号召 应征入伍 (2) [respond to a call for contributions to a publication]∶泛指响应某些征求 应征稿件 引用解释 1.接受征召。 瞿秋白 《赤都心史》二三:“劳农政府须得多集军队,下令征兵。我们村里应有三千人应征。” 徐怀中 《西线轶事》四:“ 吴小涓 虚岁十九,是从学校应征入伍的。” 2.泛指响应某种征求。如:应征稿件。
应征的组词: 应的组词 征的组词
远征
yuǎn zhēng 解释 ◎ 远征 yuǎnzhēng(1) [military expedition]∶征伐远方国家与地区 (2) [long march]∶行走远路 引用解释 1.征伐远方;远道出征。《左传·定公五年》:“不让则不和,不和不可以远征。”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大将军远征,萧条海外。” 晋 干宝 《搜神记》卷十四:“太古之时,有大人远征,家无餘人,唯有一女。” 明 高启 《苦战远征人》诗:“悠悠荷戈子,謫发事远征。远征无穷期,千里万里程。” 杜鹏程 《保卫延安》第一章:“次后十年内,他跟他的很多战友,几次回到 陕北 、 延安 ,又几次从 陕北 、 延安 出发去远征苦战。” 2.长途行军。 袁鹰 《未来之歌·两代红领巾》:“党代表 周恩来 同志目光炯炯,检阅少先队精神抖擞去远征。”
远征的组词: 远的组词 征的组词
征兵
zhēng bīng 解释 ◎ 征兵 zhēngbīng[conscription] 按照兵役法的规定,征集应征公民到军队服现役 引用解释 1.征调军队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徵兵 九江王 布 , 布 称疾不往,遣将将数千人行。” 隋 薛道衡 《出塞》诗之二:“边庭烽火惊,插羽夜徵兵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宁宗嘉定九年》:“ 金 行枢密院、知 河南府 事 完颜哈达 以徵兵失律,坐诛。” 清 陈梦雷 《赠黄西津总戎海澄》诗:“将军飞鞚摧锋出,间道徵兵望 贺兰 。” 2.谓征集百姓服兵役。 唐 韩愈 《与鄂州柳中丞书》:“徵兵满万,不如召募数千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新丰折臂翁》诗:“无何 天宝 大徵兵,户有三丁点一丁。” 毛泽东 《三个月总结》:“国民党恢复征兵征实,引起人民不满。” 3.指被征入役的兵士。《天讨·楚元王<谕立宪党>》:“各国的征兵,没有一个人不尊贵; 中国 的征兵,天天被打,同奴隶一样。”
征兵的组词: 征的组词 兵的组词
征程
zhēng chéng 解释 ◎ 征程 zhēngchéng[journey] 征途 万里征程 引用解释 征途;行程。《鸥陂渔话》卷六引 清 米汉雯 《自书诗卷》诗:“藉幽抒客绪,耽胜缓征程。” 周咏 《去国吟》:“落红片片迷征程,萋萋芳草映行旌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四部第三章:“在苍茫的暮色里,人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。”
征程的组词: 征的组词 程的组词
征调
zhēng diào 解释 ◎ 征调 zhēngdiào [requisition] 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力、物资 征调物资支援抗洪 引用解释 征集、调遣人员或物资。 明 高明 《琵琶记·丹陛陈情》:“譬如四方战争多征调,从军远戍沙场草,也只是为国忘家怎惮劳?” 清 吴伟业 《杂感》诗之一:“关山到处愁征调,愿赐三军所过租。” 毛泽东 《放手发展抗日力量,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》:“他们要 叶 张 两部南下,我们则请准征调一部北上对付之。”参见“ 徵调 ”。 徵調:征集、调用人员或物资等。《后汉书·杜诗传》:“旧制发兵皆以虎符,其餘徵调,竹使而已。”《金史·卢亨嗣传》:“是时兵兴,徵调烦急。” 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九:“ 宜绵 又言贼起以来,徵调官兵。” 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铁路》:“即遇有警报,仓卒徵调,刻期立至。” 指以徵音为主的调式。 唐 李肇 《唐国史补》卷下:“ 宋沆 为太乐令,知音,近代无比。太常久亡徵调, 沆 乃考钟律而得之。” 唐 元稹 《和李校书新题乐府·五弦弹》:“ 赵璧 五絃弹徵调,徵声巉絶何清峭。”
征调的组词: 征的组词 调的组词
征订
zhēng dìng 引用解释 出版、发行机构向单位或个人征求订购或订阅出版物。如:《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丛书》征订工作已经开始,全国新华书店自1987年7月1日至7月15日办理预订手续。
征订的组词: 征的组词 订的组词
征服
zhēng fú 解释 ◎ 征服 zhēngfú(1) [conquer]∶用武力降服 征服敌国 (2) [kill]∶施加影响或运用力量、手段使对方就范或折服 她的首次演出便征服了观众 引用解释 1.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或民族屈服。 宋 欧阳修 《会圣宫颂》序:“ 太宗 征服绥来,遂一海内。” 清 杭世骏 《质疑·诸史》:“ 神农氏 衰,诸侯相侵伐, 炎帝 、 榆罔 弗能征,於是 轩辕 征服之。” 瞿秋白 《出卖灵魂的秘诀》:“而 日本 决不能用暴力征服 中国 。” 2.施加影响或运用力量、手段使对方就范、折服。 郁达夫 《龙门山路》:“大约道家见到了佛法的流行,这我们 中国 固有的正教行见得要被外来的宗教征服了,所以才倡始了这一种传说。” 丁玲 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二:“无论男女老幼,都要到地里去,大家征服土地。” 浩然 《艳阳天》第三二章:“不论相貌人品, 萧长春 都是出格的,都可以征服人。” 3.出征将士之衣服。 明 朱有燉 《义勇辞金》第三折:“都弃了强弓硬弩,丢下些衲袄征服。”
征服的组词: 征的组词 服的组词
征稿
zhēng gǎo 解释 ◎ 征稿 zhēnggǎo[solicit] 征集稿件 《临床荟萃》征稿通知 引用解释 按某一要求征求文稿作品。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王冶秋》:“ 张英雄 新近给我一信,又有《文学导报》征稿之印刷品寄来。” 闻一多 《龙凤》:“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,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--《龙凤》。”
征稿的组词: 征的组词 稿的组词
征购
zhēng gòu 解释 ◎ 征购 zhēnggòu[requisition by purchase] 国家依法向人民购买 征购粮食 引用解释 指国家根据法律向生产者或所有者购买农产品、土地等。 赵树理 《三里湾》十五:“为了公共事业征购私人的土地是可以的。”《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》:“已经征购的土地,生产队又不同意了。”
征购的组词: 征的组词 购的组词
征集
zhēng jí 解释 ◎ 征集 zhēngjí(1) [collect]∶寻求收集 征集签名 (2) [recruit]∶国家依法调集 征集粮食 引用解释 1.召集。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徵集名儒,大定其制。”《元典章·诏令·登宝位诏》:“先帝奄弃天下,勋戚元老咸谓大寳之承既有成命,非与前圣宾天而始徵集宗亲设所宜立者比。” 清 曾国藩 《何君殉难碑记》:“至 霍山 ,徵集溃兵团勇三千餘人。” 2.征求收集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:“及 宣 成 二帝徵集小学, 张敞 以正读传业, 扬雄 以奇字纂训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曹白》:“每月或每季征集作品,精选之后,出一期刊。” 袁鹰 《悲欢·故乡夜话》:“到这时,故居的那位同志才收回冷冷的眼神,告诉我现在正征集总理遗物,但线索不多。”
征集的组词: 征的组词 集的组词
征聘
zhēng pìn 解释 ◎ 征聘 zhēngpìn[invite applications for jobs] 招聘;用公告的方式聘请 征聘会计师 引用解释 1.谓征召诸侯聘问。《左传·宣公九年》:“春,王使来徵聘。夏, 孟献子 聘于 周 ,王以为有礼,厚贿之。” 杨伯峻 注:“徵聘者,示意 鲁 遣使往 周 聘问也。” 2.谓朝廷以礼招聘贤才。今亦泛指招聘人员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先是徵聘处士多不称望, 李固 素慕於 琼 ,乃以书逆遗之。”《宋书·隐逸传·翟法赐》:“违避徵聘,遁跡幽深。” 唐 李绰 《尚书故实》:“八分书起於 汉 时 王次仲 。 次仲 有道,詔徵聘,於车中化为大舃飞去。”《醒世恒言·卢太学诗酒傲王侯》:“若知县肯来相请,便似朝廷徵聘一般。” 康有为 《上清帝第二书》:“失之则耆硕不闻徵聘,终老茅菅。”
征聘的组词: 征的组词 聘的组词
征求
zhēng qiú 解释 ◎ 征求 zhēngqiú(1) [solicit;seek;ask for]∶访求 征求意见 (2) [levy]∶征收 征求滋多 引用解释 1.征收;求索。《穀梁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,以其国之所有,故有辞让而无徵求。” 唐 杜甫 《又呈吴郎》诗:“已诉徵求贫到骨,正思戎马泪盈巾。” 宋 秦观 《进策·论议上》:“故 杨炎 变之以为两税之法,已而盗起兵兴,征求无节,法又大弊。” 明 何景明 《冬雨率然有二十韵》:“徵求皮肉尽,枯骨待削剥。” 清 薛福成 《庸盦笔记·轶闻·入相奇缘》:“性贪黷无厌,徵求财货,皇皇如不及。” 2.征召访求;征询。《后汉书·西南夷传·邛都夷》:“先以詔书告示三郡,密徵求武士。” 唐 高适 《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》诗:“幸逢明圣多招隐,高山大泽徵求尽。” 明 胡应麟 《少室山房笔丛·经籍会通一》:“ 宋氏 徵求,力倍功半。” 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谈·谈艺六·杼山集牒》:“凡天下图书之遗逸,贤才之隐滞,则承旨而徵求焉。” 巴金 《家》三十:“ 觉新 也奉了祖父的命令来征求 觉民 的意见。” 3.犹征逐。谓交往过从。 明 陈子龙 《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》:“忆昔初从 丰 沛 游,少年屠狗相徵求。”
征求的组词: 征的组词 求的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