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的组词
文体
wén tǐ 解释 ◎ 文体 wéntǐ(1) [style;literary form]∶文章的风格 古典文体 词藻华丽的18世纪散文文体 (2) [type of writing]∶文章的体裁 (3) [recreation and sports]∶文娱和体育 文体活动 引用解释 1.文雅有节的体态。 汉 贾谊 《新书·道术》:“动有文体谓之礼,反礼为滥。” 唐 李嘉祐 《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》诗:“年华初冠带,文体旧弓裘。” 2.指身体。用为敬词。 宋 苏轼 《与范梦得书》之五:“今日謁告,不克往见,辱教,伏承文体佳胜。” 3.文章的风格或结构、体裁。 南朝 梁 锺嵘 《诗品》卷中:“ 宋 徵士 陶潜 诗,其源出於 应璩 ,又协 左思 风力,文体省静,殆无长语。” 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载文》:“爰洎中叶,文体大变。” 金 王若虚 《论语辨惑四》:“ 晦庵 载一 李氏 者之説,曰此章及六言、六蔽、五美、四恶之类,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。” 清 龚自珍 《秦汉石刻文录序》:“文体五百岁一变,书体五百岁一变。” 4.字体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三○引 唐 陈翰 《异闻集·王度》:“文体似隶,点画无缺。” 5.文娱体育的简称。如:努力开展文体活动。
文体的组词: 文的组词 体的组词
温文尔雅
wēn wén ěr yǎ 解释 ◎ 温文尔雅 wēnwén-ěryǎ[gentle and cultivated;civilized;courteous;urbane;be cultured and refined] 气质彬彬有礼,行为典雅端正 如此温文尔雅,令人钦佩不己 引用解释 态度温和,举止文雅。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陈锡九》:“此名士之子,温文尔雅,乌能作贼!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二回:“这人虽是武官,甚是温文尔雅。” 叶圣陶 《城中·演讲》:“头略微左偏,徐徐地俯下去,温文尔雅,正是学者的态度。”
文物
wén wù 解释 ◎ 文物 wénwù[cultural relic;cultural treasures] 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、艺术价值的东西;指礼乐制度 引用解释 1.指礼乐制度。古代用文物明贵贱,制等级,故云。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夫德,俭而有度,登降有数,文物以纪之,声明以发之,以临百官。” 唐 杜甫 《行次昭陵》诗:“文物多师古,朝廷半老儒。”《旧唐书·褚无量传》:“请旁询硕儒,俯摭旧典,採曲臺之故事,行圆丘之正仪,使圣朝叶昭旷之涂,天下知文物之盛,岂不幸甚。” 宋 杨万里 《题望韶亭》诗:“ 尧 时文物也麄踈,礼乐犹带鸿荒餘。” 2.文彩物色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诘鲍》:“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,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章表》:“诗云‘为章於天’,谓文明也。其在文物,赤白曰章。” 3.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。 南朝 宋 谢庄 《宋孝武帝哀策文》:“文物空严,鑾和虚卫。”《南史·齐豫章王嶷传》:“ 嶷 身长七尺八寸,善持容范,文物卫从,礼冠百僚。”《隋书·炀帝纪上》:“丙辰,上御观风行殿,盛陈文物,奏九部乐。” 唐 宋之问 《驾出长安》诗:“太平多扈从,文物有光辉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姚克》:“关于 秦 代的典章文物,我也茫无所知。” 4.文人,文士。 唐 骆宾王 《夕次旧吴》诗:“文物俄迁谢,英灵有盛衰。” 宋 叶适 《刘子怡墓志铭》:“今两乡文物,争自磨洗,齐衡一州,自君始也。” 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传·窦叔向》:“有卓絶之行,登第於 大历 初,远振佳名,为文物冠冕。” 5.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。 唐 颜师古 《等慈寺碑》:“即倾许之人徒,收亡 隋 之文物。” 宋 文天祥 《跋诚斋<锦江文稿>》:“呜呼!庚申一变, 瑞 之文物煨烬十九。” 徐迟 《凤翔》:“精美贵重的文物,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。” 6.借谓文化悠久。 清 冯桂芬 《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》:“故数文物之邦,必曰东南。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诛妖檄文》:“将见普天率土,仍是文物华人。”
文物的组词: 文的组词 物的组词
文武
wén wǔ 引用解释 1.文德与武功;文治与武事。《诗·周颂·雝》:“宣哲维人,文武维后。” 郑玄 笺:“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不广》:“文武尽胜,何敌之不服。”《史记·循吏列传论》:“文武不备,良民惧然身修者,官未曾乱也。” 2.特指武事、军事。 宋 范仲淹 《上执政书》:“臣僚之中,素有才识,可赐 孙 吴 之书,使知文武之方。” 3.文才和武略。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:“文武吉 甫 ,万邦为宪。” 朱熹 集传:“非文无以附众,非武无以威敌,能文能武,则万邦以之为法矣。”《汉书·朱云传》:“ 平陵 朱云 ,兼资文武。” 唐 韩愈 《举马摠自代状》:“前件官文武兼资,宽猛得所。” 宋 苏轼 《上神宗皇帝书》:“陛下生知之性,天纵文武。” 4.文臣和武将,文武官员。《南史·宋纪上·武帝》:“謁 汉 长陵 ,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。” 五代 牛希济 《奉诏赋蜀主降唐》诗:“满城文武欲朝天,不觉邻师犯塞烟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九三回:“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,都要来捉 李逵 。” 曹禺 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。” 5.犹言温猛。指文火和武火。 宋 陶穀 《清异录·药》:“火须文武、紧慢得中。”参见“ 文武火 ”。 6.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。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:“ 文 武 受命, 召公 维翰。” 郑玄 笺:“昔 文王 、 武王 受命,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 仲尼 祖述 尧 舜 ,宪章 文 武 。” 宋 苏轼 《石鼓》诗:“勋劳至大不矜伐, 文 武 未远犹忠厚。” 清 方苞 《<周官析疑>序》:“即按其文辞,舍《易》《春秋》, 文 、 武 、 周 、 召 以前之诗书,无与之并者矣。” 梁启超 《变法通议·论幼学》:“张而不弛, 文 武 不能也。”
文武的组词: 文的组词 武的组词
文武双全
wén wǔ shuāng quán 解释 ◎ 文武双全 wénwǔ-shuāngquán[be well versed in both polite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] 能文又能武,这两方面的造诣都很深 引用解释 犹言文武全才。 元 马致远 《黄粱梦》第一折:“自幼学得文武双全。”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二回:“世间那里有这样好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女人?” 老舍 《全家福》第一幕:“文武双全,横是快作元帅了!”
文献
wén xiàn 解释 ◎ 文献 wénxiàn[document;literature]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 引用解释 1.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熟悉掌故的人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 夏 礼吾能言之, 杞 不足徵也; 殷 礼吾能言之, 宋 不足徵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文,典籍也;献,贤也。” 宋 陆游 《谢徐君厚汪叔潜携酒见访》诗:“衣冠方南奔,文献往往在。” 2.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。 元 杨维桢 《送僧归日本》诗:“我欲东夷访文献,归来中土校全经。” 清 王士禛 《香祖笔记》卷九:“余邑先辈,文献无徵,每以为恨,故于羣书中遇邑人逸事逸文,輒掌録之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曹白》:“不过这原是一点文献,并非入门书。” 徐迟 《哥德巴赫猜想》:“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,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。”
文献的组词: 文的组词 献的组词
文选
wén xuǎn 解释 ◎ 文选 wénxuǎn(1) [an official adiministers selecting civil official]∶官名。即吏部文选司郎中。吏部文选司主管选拔文官,文选司郎中是文选司的长官 陆光祖为文选。——《明史》 (2) [selected works;literary selections]∶选编的文章,常用作书名 《昭明文选》(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) 引用解释 1.文官的铨选。《宋史·选举志四》:“其后,典选之职分为四:文选曰审官东院,曰流内銓,武选曰审官西院,曰三班院。” 2.文章的选录,多用作书名。 南朝 梁 萧统 编选 先秦 至 梁 的各体文章,取名《文选》。分为三十八类,共七百余首。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。如:《中华活页文选》。
文选的组词: 文的组词 选的组词
文学
wén xué 解释 ◎ 文学 wénxué(1) [literature]∶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,包括小说、散文、戏剧、诗歌等 文学之趣味。——蔡元培《图画》 (2) [learning;knowledge]∶学问 胸中又没文学 引用解释 1.文章博学。 孔 门四科之一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德行: 颜渊 、 閔子騫 、 冉伯牛 、 仲弓 。言语: 宰我 、 子贡 。政事: 冉有 、 季路 。文学: 子游 、 子夏 。” 刑昺 疏:“若文章博学,则有 子游 、 子夏 二人也。” 朱熹 集注:“弟子因 孔子 之言,记此十人,而并目其所长,分为四科。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,於此可见。”参见“ 四科 ”。 2.指儒家学说。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学道立方,离法之民也,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。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臣请诸有文学《诗》《书》百家语者,蠲除去之。” 3.泛指文章经籍。《吕氏春秋·荡兵》:“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,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,故説虽彊,谈虽辨,文学虽博,犹不见听。” 唐 韩愈 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性本好文学,因困厄悲愁,无所告语,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。” 清 刘大櫆 《赠张絅儒序》:“余贫且贱,既一意专攻文学,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。” 4.儒生。亦泛指有学问的人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自 献帝 播迁,文学蓬转。”《明史·隐逸传序》:“ 明太祖 兴礼儒士,聘文学,搜求巖穴。” 鲁迅 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五篇:“ 始皇 既壮,絀 不韦 ;又渐并兼列国,虽亦召文学,置博士,而终则焚烧《诗》《书》,杀诸生甚众。” 5.学校,习儒之所。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南岸道东,有文学。始 文翁 为 蜀 守,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……后州夺郡,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。” 6.文才;才学。《北史·魏收传》:“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,歷官著名,并在 收 前。” 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补遗三》:“ 德裕 虽丞相子,文学过人。” 元 武汉臣 《玉壶春》楔子:“据此人文学,还在小官之上。” 明 谢肇淛 《五杂俎·事部四》:“ 姚峴 有文学,而好滑稽,遇机即发。” 7.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、文件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 恬 尝书狱典文学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谓 恬 尝学狱法,遂作狱官文学。” 8.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。《宋书·隐逸传·雷次宗》:“时国子学未立,上留心蓺术,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,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,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,凡四学并建。”参见“ 四科 ”。 9.官名。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,或称文学掾,或称文学史,为后世教官所由来。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,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。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, 德宗 时改称文学, 宋 以后废之。 晋 及 隋 唐 时,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。 明 清 废。 10.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。 鲁迅 《二心集·“硬译”与“文学的阶级性”》:“文学不借人,也无以表示‘性’,一用人,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,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。” 郭沫若 《谈文学翻译工作》: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。”
文学的组词: 文的组词 学的组词
文学家
wén xué jiā 引用解释 从事文学创作或研究的专门家。 鲁迅 《而已集·读书杂谈》:“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,是文学家、学者。”
文学家的组词: 文的组词 学的组词 家的组词
文学作品
wén xué zuò pǐn 解释 ◎ 文学作品 wénxué zuòpǐn[literature;literary works] 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;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
文雅
wén yǎ 解释 ◎ 文雅 wényǎ[urbanity;refined;cultured;elegant;polished] 温和有礼貌 谈吐文雅 举止文雅 引用解释 1.温文尔雅,讲礼仪而不粗鄙。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答远方诸侯,不知文雅之辞。”《东观汉记·蒋迭传》:“久在臺阁,文雅通达,明故事。” 宋 陈师道 《后山诗话》:“ 杜子美 《九日》诗云:‘羞将短髮还吹帽,笑倩傍人为正冠。’其文雅旷达,不减昔人。” 清 侯方域 《谢安论》:“顾其数十年以来,熟见夫 江 东之门地声名,以文雅为高,以风流为美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五部第十章:“她穿着有花边的葱绿色的裙子,态度十分文雅。” 2.犹文教。 汉 贾谊 《新语·道基》:“乃调之以管絃丝竹之音,设鐘鼓歌舞之乐,以节奢侈,正风俗,通文雅。” 汉 扬雄 《剧秦美新》:“是以发祕府,览书林,遥集乎文雅之囿,翱翔乎礼乐之场。”《北齐书·邢邵传》:“自 孝明 之后,文雅大盛, 邵 彫虫之美,独步当时。” 宋 蔡絛 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五:“太上留心文雅,在 大观 中,命 广东 漕臣督採 端溪 石研上焉。” 3.文才;文士。《周书·元伟传》:“ 伟 少好学,有文雅,弱冠,授员外散骑侍郎。”《北史·唐永传》:“﹝ 周文 ﹞乃貽 永 书曰:‘闻公有二子,曰 陵 、曰 瑾 , 陵 从横多武略, 瑾 雍容富文雅,并可遣入朝,孤欲委以文武之任。’”《新唐书·戴胄传》:“然好抑文雅,奬法吏,时以寡学为訾。”
文雅的组词: 文的组词 雅的组词
文言
wén yán 解释 ◎ 文言 wényán[the literary Chinese;wen-yen] 指在“五四”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引用解释 1.华美之言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文言多,实行寡。” 唐 马总 《意林》卷一:“文言华世,不中利民。” 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补注》:“文言美辞,列於章句。” 2.古代散文文体之一。对“质言”而言。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:“散文分质言、文言两体。质言如《周书》《大诰》《康诰》《酒诰》等篇,直录 周公 口语,辞句质朴,不加文饰……文言如《周书·洪范》、《顾命》以及《仪礼》十七篇,都是史官精心制作,条理细密,文字明白。” 3.文章。《北史·元伟传》:“及 尉迟迥 伐 蜀 ,以 伟 为司録,书檄文言,皆 伟 所为。” 唐 梁肃 《修禅道场碑》:“汝,吾徒也,盍纪於文言,刻诸金石。” 章炳麟 《文学总略》:“凡感于文言者,在其得我心。” 4.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。 蔡元培 《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》:“文言上还有例句,如‘尔无我诈,我无尔虞’等。” 巴金 《家》五:“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‘比文言拖长了许多,而且俗不可耐’,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,而且写得很工整。”
文言的组词: 文的组词 言的组词
文艺
wén yì 解释 ◎ 文艺 wényì(1) [literature and art]∶文学和艺术,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 文艺作品 文艺演出 (2) [writing technique]∶指写作技巧 (3) [article]∶经术 文艺日进 引用解释 亦作“ 文蓺 ”。 1.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。《大戴礼记·文王官人》:“有隐於知理者,有隐於文艺者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自叙》:“ 洪 祖父学无不涉,究测精微,文蓺之高,一时莫伦。” 明 汪道昆 《洛水悲》:“论君家文艺呵,真箇是人文纪纲。”《天雨花》第一回:“我思女子之中,若通些文艺,必竟脱俗。” 2.指文学创作。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·养气》:“是以吐纳文蓺,务在节宣。” 3.官名。即 唐 代所置之文学。 宋 赵令畤 《侯鲭录》卷二:“ 王钦若 仲至 , 仁宗 时名儒, 原叔 之子,大臣荐文艺,召试学士院。” 4.纪传体史书的一部分。 宋 孙奕 《履斋示儿编·史体因革》:“传之为体,大抵记公卿之行事, 曄 始传文苑, 隋 曰文学, 唐 曰文艺。”《新唐书》、《金史》均有“文艺传”,记文艺家事迹。 5.文学与艺术。 鲁迅 《坟·论睁了眼看》:“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,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。” 毛泽东 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结论三:“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强调到错误的程度,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。”
文艺的组词: 文的组词 艺的组词
文艺复兴
wén yì fù xīng 解释 ◎ 文艺复兴 wényì fùxīng[High Renaissance] 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化思潮,以复兴希腊、罗马的古典文化为号召,实际上宣扬人文主义,是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萌芽。也称“文艺中兴” 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。—— 蔡元培《图画》
文娱
wén yú 解释 ◎ 文娱 wényú[cultural recreation;entertainment] 指看戏、看电影、唱歌、跳舞等娱乐活动 引用解释 文化娱乐的简称。如:文娱活动,文娱节目。
文娱的组词: 文的组词 娱的组词
文摘
wén zhāi 解释 ◎ 文摘 wénzhāi(1) [digest;abstract]∶对文章、著作所作的简要摘述 (2) [piece]∶指选出来的文章片段
文摘的组词: 文的组词 摘的组词
文章
wén zhāng 解释 ◎ 文章 wénzhāng(1) [article;essay]∶原指文辞,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? (2) [literary works;writings]∶泛指著作 为文章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 每为文章。 (3) [hidden meaning]∶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(4) [thing;program]∶事情;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引用解释 1.错杂的色彩或花纹。《墨子·非乐上》:“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,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;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。”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文章焕以粲烂兮,美纷紜以从风。” 宋 梅尧臣 《赋孔雀送魏生》诗:“一身粲烂文章多,引声笙竽奈远何。” 清 纳兰性德 《五色蝴蝶赋》:“矧綵翼之有斐兮,备文章之自然。” 徐迟 《精神分析》:“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,金舆错衡,黼黻文章。” 2.礼乐制度。《礼记·大传》:“考文章,改正朔。” 郑玄 注:“文章,礼法也。” 孙希旦 集解:“文章,谓礼乐制度。”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文章,礼乐法度也。” 唐 韩愈 《读<礼仪>》:“於是 孔子 曰‘吾从 周 ’,谓其文章之盛也。” 严复 《原强》:“其法令文章之事,歷变而愈繁。” 3.指车服旌旗等。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。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:“昭文章,明贵贱。” 杜预 注:“车服旌旗。”《孔子家语·问礼》:“既有成事,然后治其雕鏤、文章、黼黻,以别尊卑上下之等。” 4.文字。 汉 崔瑗 《草书势》:“书契之兴,始自 頡皇 ,写彼鸟跡,以定文章。”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又钱无轮廓文章,不便使用。” 5.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序》:“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,明天人分际,通古今之义,文章尔雅,训辞深厚,恩施甚美。”《后汉书·延笃传》:“能著文章,有名京师。” 唐 杜甫 《偶题》诗: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” 宋 张元干 《陇头泉》词:“视文章,真成小技,要知吾道称尊。” 郭沫若 《蒲剑集·革命诗人屈原》:“人类最初,只有言语,没有文字,到了有文字的发明,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,便成为所谓文章。” 6.特指文学作品。 鲁迅 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则确然以文章之事,当具辞义,且有华饰,如文綉矣……然后来不用,但书文章,今通称文学。” 7.才学。《后汉书·韩棱传》:“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,唯此三人特以寳剑…… 寿 明达有文章,故得汉文。”汉文,宝剑名。 唐 韩愈 《苗氏墓志铭》:“夫人年若干,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,讳 貽 ,有文章德行。” 宋 张齐贤 《洛阳缙绅旧闻记·少师佯狂》:“时僧 云辨 ,能俗讲,有文章,敏於应对。” 8.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。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“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,不觉吃了一惊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五回:“ 阎二 先生听到‘报效’二字,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。” 9.指主意或点子。 马烽 西戎 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二回:“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:‘哈哈!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,就照这办!’”
文章的组词: 文的组词 章的组词
文职
wén zhí 解释 ◎ 文职 wénzhí[civilian post] 文官的职务 引用解释 1.文官的职事。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於是争賕抑絶,文职修理。” 2.指文官,对“武职”而言。《水浒传》第一一八回:“原来 歙州 守御,乃是皇叔大王 方垕 ,是 方腊 的亲叔叔,与同两员大将,官封文职,共守 歙州 。” 清 李伯元 《南亭笔记》卷七:“ 同治 间, 刘壮肃公 铭传 奉命防 陕 ,驻军 乾州 …… 刘 后改文职,益自谦抑。”
文职的组词: 文的组词 职的组词
文质彬彬
wén zhì bīn bīn 解释 ◎ 文质彬彬 wénzhì-bīnbīn[gentle;balance of outward grace and solid worth;combination of elegance end plainness] 原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。形容气质温文尔雅,行为举止端正 引用解释 亦作“ 文质斌斌 ”。 1.文华质朴配合得宜,既有文彩,又很朴实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:“彬彬,文质相半之貌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敷奏以言,则文章可採;明试以功,则政有异迹。文质彬彬,朕甚嘉之。”《南史·庾杲之刘怀珍等传论》:“ 怀珍 宗族文质斌斌,自 宋 至 梁 ,时移三代,或从隐节取高,或从文雅见重。” 明 刘基 《梅颂》:“文质彬彬,德之仪兮。” 章炳麟 《论式》:“如曏者一二耆秀,皆浮华交会之材,譁世取宠之士,嘘枯吹生之文,非所谓文质彬彬者也。” 2.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。 元 费唐臣 《贬黄州》第三折:“见如今御史臺威风凛凛,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。” 毛泽东 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不是绘画绣花,不能那样雅致,那样从容不迫,文质彬彬,那样温良恭俭让。” 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三四章:“ 陈教授 文质彬彬从容不迫地说。”
文质彬彬的组词: 文的组词 质的组词 彬的组词
文字
wén zì 解释 ◎ 文字 wénzì (1) [characters;script]∶记录语言的符号,如汉字、拉丁字母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在“琅琊山刻石”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,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文者物象之本,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。——《说文解字叙》 (2) [writing]∶文章;作文 文字通顺 (3) [written language]∶语言的书面形式,如汉文、俄文 (4) [documents]∶文书;公文 行文字 (5) [secret letter]∶密信 得此文字 引用解释 1.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。古代多指单字。 汉 许慎 《<说文解字>叙》: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;其俊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”按,依类象形,即独体,为文;形声相益,即合体,为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夫文字者,坟籍根本,世之学徒,多不晓字。” 唐 韩愈 《读<鹖冠子>》:“文字脱谬,为之正三十有五字。” 清 陈澧 《东塾读书记·小学》:“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,声不能传於异地,留於异时,於是乎书之为文字。” 鲁迅 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要之文字成就,所当绵歷岁时,且由众手,全羣共喻,乃得流行,谁为作者,殊难确指,归功一圣,亦凭臆之説也。” 2.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。 唐 孟郊 《老恨》诗:“无子抄文字,老吟多飘零。” 元 刘祁 《归潜志》卷八:“ 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,委靡不振,不足规。”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有几个考学,看了舍亲的文字,都许他京解之才。” 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三:“一篇文字的题目,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。” 3.指诗文中的文辞、词句。 唐 韩愈 《荆潭唱和诗序》:“搜奇抉怪,雕鏤文字,与韦布里閭憔悴专一之士,较其毫釐分寸。” 4.公文;案卷。 宋 范仲淹 《耀州谢上表》:“今后贼界差人齎到文字,如依前僭伪,立便发遣出界,不得收接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,星夜走去 石碣村 ,报与 晁盖 几个。”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上:“各路州县接得文字,得知 韩王 被虏,诸将皆亡,未免具降书投降。”《古今小说·简帖僧巧骗皇甫妻》:“ 钱大尹 看罢,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,叫将 山前行 山定 来。当时 山定 承了这件文字。” 5.指奏疏或札子。 宋 朱弁 《曲洧旧闻》卷八:“ 熙寧 初议新法,中外惶骇, 韩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, 裕陵 之意稍疑。” 明 冯梦龙 《智囊补·上智·韩琦》:“一日,入札子,以山陵有事取覆,乞晚临,后上殿独对,谓官家不得惊,有一文字须进呈,説破只莫泄。”
文字的组词: 文的组词 字的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