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a式的词语
喃喃
nán nán 解释 ◎ 喃喃 nánnán[murmur] 不停地小声地说话或读书声 引用解释 1.象声词。低语声。《北史·隋房陵王勇传》:“﹝太子﹞乃向西北奋头,喃喃细语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姑妄听之一》:“忽扮 钱玉莲 者长跪哀号,泪随声下,口喃喃诉不止。” 丁玲 《韦护》第三章:“ 丽嘉 骇得不知所措的望着 珊珊 ,喃喃的喊着奇怪。” 2.象声词。读书声。 唐 寒山 《诗》之二十:“下有斑白人,喃喃读 黄老 。” 清 赵庆熺 《香销酒醒·杂感》曲:“辰窗了夜,子夜喃喃诵。” 3.象声词。鸟啼声。 前蜀 贯休 《读<吴越春秋>》诗:“今日雄图又何在,野花香径鸟喃喃。” 前蜀 李珣 《西溪子》词:“离思正难缄,燕喃喃。” 清 孙枝蔚 《道院乳燕》诗:“雷雨欲作虫乱飞,乳燕喃喃苦诉饥。”
喃喃的组词: 喃的组词
年年
nián nián 解释 ◎ 年年 niánnián[every year;year after year] 每年 年年丰收 念桥边红芍,年年知为谁生。——宋· 姜夔《扬州慢》 年年岁岁。——[英]赫胥黎著、 严复译《天演论》 引用解释 每年。《宋书·礼志二》:“ 成帝 时,中宫亦年年拜陵,议者以为非礼。” 元 陆仁 《题金陵》诗:“忘情只有 龙河 柳,烟雨年年换旧条。” 清 纳兰性德 《卜算子·咏柳》词:“娇輭不胜垂,瘦怯那禁舞?多事年年二月风,翦出鹅黄缕。” 刘半农 《大风》诗:“呼啦!呼啦!好大的风,你年年是这样的刮,也有些疲倦么?”
年年的组词: 年的组词
啪啪
pā pā 解释 ◎ 啪啪 pāpā[whip] 像鞭打或猛烈摆动那样发出的响声 旗子被风吹得啪啪作响
啪啪的组词: 啪的组词
怦怦
pēng pēng 引用解释 心急貌;心跳貌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私自怜兮何极,心怦怦兮谅直。” 朱熹 集注:“怦怦,心急貌。” 唐 柳宗元 《河间妇传》:“﹝妇﹞闭目曰:‘吾病甚。’与之百物,卒不食。饵之善药,挥去。心怦怦若危柱之弦。” 明 何景明 《后白菊赋》:“心怦怦以憯惻,怀耿耿而苦辛。” 清 吴樾 《<暗杀时代>自序》:“斯时所与交游者,非官即幕,自不禁怦怦然动功名之念矣。” 鲁迅 《呐喊·阿Q正传》:“ 阿Q 的心怦怦的跳了。”
怦怦的组词: 怦的组词
偏偏
piān piān 解释 ◎ 偏偏 piānpiān(1) [just]∶用在动词前面,表示动作、行为或事情的发生,跟愿望、预料或常理相反,含有“凑巧”、“恰恰”的意思 我想急于找到他,偏偏找不到 (2) [against]∶用在动词前面,表示故意跟某种情况相反 大家叫他不要这样说了,他偏偏要说 (3) [only]∶用在句首或句中,限制事物的范围,兼有不满的口气,相当于“仅仅”、“单单”、“只有” 为什么偏偏我们厂没有长工资 引用解释 1.副词。表示故意跟客观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。《再生缘》第二一回:“太后偏偏自要吞,倘有一些差失处,说不得,严刑立斩 酈词林 。” 闻一多 《愈战愈强》:“你无非是要我败,我偏偏不败。” 2.副词。表示事实恰巧与主观愿望相反。 峻青 《黎明的河边·变天》:“越是盼望着天黑,天却偏偏比往日更长。” 3.副词。表示范围。独;单单。 汪敬熙 《一个勤学的学生》:“他看见许多同学都取了,榜上偏偏独没有他自己的名儿。”
偏偏的组词: 偏的组词
平平
píng píng 解释 ◎ 平平 píngpíng[average;mediocre] 不好不坏;很一般 程度平平 成绩平平 引用解释 1.普通;平常。 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和帝纪下》:“﹝ 任尚 ﹞私谓所亲曰:‘我以 班君 当赠以奇策,今所云平平耳。’” 南朝 梁 锺嵘 《诗品·齐诸暨令袁嘏》:“ 嘏 诗平平耳,多自谓能。” 清 刘献廷 《广阳杂记》卷三:“ 紫庭 曰:只平平写景,而横絶宇宙之胸襟眼界,百世之下,犹将见之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陶亢德》:“倘蒙谅其直言,则我以为内容实非幽默,文多平平,甚者且堕入油滑。” 2.均平;公允。 汉 扬雄 《太玄·割》:“次四,宰割平平。” 司马光 集注引 王涯 曰:“宰割于物,有均平之德。” 唐 杜荀鹤 《田翁》诗:“官苗若不平平纳,任是丰年也受飢。” 谓治理有序;安详娴熟。《书·洪范》:“无党无偏,王道平平。” 孔 传:“言辩治。” 陆德明 释文:“平平,婢县反。”《诗·小雅·采菽》:“平平左右,亦是率从。” 陆德明 释文引《韩诗》曰:“便便,云闲雅之貌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分不乱於上,能不穷於下,治辨之极也。《诗》曰‘平平左右,亦是率从’。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 敞 亦平平,文雅自赞。” 颜师古 注:“平读曰便。便,辩也。”
平平的组词: 平的组词
婆婆
pó pó 解释 ◎ 婆婆 pópo(1) [husband's mother]∶丈夫的母亲 (2) [grandmother] 〈方〉∶祖母;外祖母 (3) [leader]∶个人或单位的顶头上司 引用解释 1.对老年妇女的尊称。 宋 楼钥 《太硕人潘氏挽词》诗自注:“ 太宗 赐 张文定 齐贤 母詔曰:‘婆婆有福,生得好儿,为国家分忧。’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那老婆婆白髮齐眉,出来向两公子道了万福。” 郭小川 《春暖花开》诗:“婆婆好似 佘太君 ,妇女如同 穆桂英 。” 2.祖母。 唐 权德舆 《祭孙男法延师文》:“翁翁婆婆以乳菓之奠,致祭於九岁孙男 法延师 之灵。” 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·捷报》:“妈妈远征,孩儿固当陪侍;婆婆独守,孙子岂忍抛离?” 3.母亲。 金 董解元 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五:“ 鶯鶯 不忍,以此背婆婆。婆婆知道,除会圣,云雨怎得成合!” 4.丈夫之母。 明 高明 《琵琶记·蔡母嗟儿》:“公公婆婆,媳妇便是亲儿女,劳役事,本分当为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媳妇住着正屋,婆婆倒住着厢房,天地世间,也没有这个道理。” 丁玲 《母亲》:“大姑奶奶是能干的人,绣花有名的好,又快,又会出花样,可是二十年的媳妇一做,被婆婆压倒了。” 5.妻子。 元 无名氏 《合同文字》楔子:“我那先娶的婆婆可亡化子,这婆婆是我后娶的。” 元 关汉卿 《蝴蝶梦》楔子:“这是我的婆婆,生下三个孩儿,都不肯做农庄生活,只是读书写字。” 周立波 《山乡巨变》上一:“唉,同志不晓得,是我婆婆的主意。”
婆婆的组词: 婆的组词
悄悄
qiāo qiāo 解释 ◎ 悄悄 qiāoqiāo(1) [quietly]∶寂静;声音低微;不声不响 悄悄离开 (2) [on the quiet]∶小声地,偷偷地 他悄悄地全跟我说了 引用解释 1.忧伤貌。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:“忧心悄悄,愠于羣小。” 汉 蔡邕 《司空临晋侯杨公碑》:“忧愠悄悄,形于容色。” 唐 权德舆 《薄命篇》:“閒看双燕泪霏霏,静对空牀魂悄悄。” 元 张玉娘 《山之高》诗之一:“我有所思在远道,一日不见兮,我心悄悄。” 赵朴初 《河满子·东山》词:“悄悄非关多病,三年不见 东山 。” 2.寂静貌。 唐 元稹 《莺莺传》:“更深人悄悄,晨会雨濛濛。” 宋 朱熹 《闻蝉》诗:“悄悄山郭暗,故园应掩扉。” 明 何景明 《与贾郡博宿夜话》诗:“苍苍季冬夕,悄悄昆虫闭。” 俞平伯 《冬夜之公园》:“鸦都睡了,满园悄悄无声。” 3.形容声音很轻。 唐 韩愈 《落叶送陈羽》诗:“悄悄深夜语,悠悠寒月辉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 张清 手执长枪,引一千军兵悄悄地出战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“一个贴身的小厮在知县耳前悄悄説了几句话。” 梁斌 《播火记》二二:“ 朱老忠 正在 朱老明 屋里坐着,听得外面有人悄悄走进来。” 4.料峭。 元 迺贤 《京城燕》诗:“三月京城寒悄悄,燕子初来怯清晓。”
悄悄的组词: 悄的组词
恰恰
qià qià 解释 ◎ 恰恰 qiàqià[exactly;just] 正好;正 恰恰相反 ◎ 恰恰 qiàqià[twitter] 形容鸟叫声 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——唐· 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 引用解释 1.用心貌。 唐 玄应 《一切经音义》卷二十:“恰恰,用心也。” 唐 玄觉 《禅宗永嘉集·奢摩他颂》:“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。” 2.融和貌。 唐 白居易 《游悟真寺》诗:“欒櫨与户牖,恰恰金碧繁。” 宋 陈造 《春寒》诗:“小杏惜香春恰恰,新杨弄影午疎疎。” 3.象声词。莺啼声。 唐 杜甫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诗之六:“留连戯蝶时时舞,自在娇鶯恰恰啼。” 元 张可久 《水仙子·春愁》曲:“景中情谁唤起,听西园恰恰鶯啼。” 清 沉湘云 《踏莎行·送春》词:“恰恰鶯啼,喃喃燕语,商量欲倩东君住。” 4.正好。 唐 郑损 《星精石》诗:“孤巖恰恰容堂构,可爱 江 南释子园。” 宋 黄大受 《早作》诗:“乾尽小园花上露,日痕恰恰到窗前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八回:“只是我这人与世人性情不同,恰恰的是 曹操 一个反面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三部第一章:“情况恰恰相反,有许多事情是叫人不满意的。”
恰恰的组词: 恰的组词
切切
qiē qiē 解释 ◎ 切切 qièqiè(1) [earnestly;urgently]∶急切;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(2) [worried]∶哀怨、忧伤貌 心切切而内圮 (3) [deep;profound]∶深切 切切为恨 (4) [earnest and sincere]∶恳挚 待我心切切 (5) [be sure to]∶务必;必须——多用于书信 切切不可忘记 (6) [used at the end of regulations or a notice,expressing the notion of urging again and again]∶用在布告、条令等尾,表示再三告诫 切切此布 (7) 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 以弦切切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 嘈嘈切切错杂弹。 引用解释 相互敬重切磋勉励貌。《广雅·释训》:“切切,敬也。”《大戴礼记·曾子立事》:“导之以道而勿强也,宫中雍雍,外焉肃肃,兄弟憘憘,朋友切切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朋友之集,类味之游,莫切切进德,誾誾修业,攻过弼违,讲道精义。” 1.急切,急迫。 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国疾》:“夫辩国家之政事,论执政之得失,何不徐徐道理相喻,何至切切如此乎?” 宋 朱熹 《壬午应诏封事》:“切切然今日降一詔,明日行一事。” 明 李贽 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且吾闻 金吾 亦人杰也,公切切焉欲其讲学,是何主意?” 2.哀怨、忧伤貌。 汉 赵晔 《吴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传》:“ 子胥 知王好之,每入与语,遂有勇壮之气,稍道其讎,而有切切之色。” 南朝 梁 江淹 《伤爱子赋》:“形惸惸而外施,心切切而内圮。” 唐 韦夏卿 《别张贾》诗:“切切别思缠,萧萧征骑烦。” 宋 梅尧臣 《思归赋》:“切切余怀,欲辞印綬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独立墻角边花荫之下,悲悲切切呜咽起来。” 3.恳挚。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而詔书切切,犹以舅氏田宅为言。” 宋 梅尧臣 《送韩六玉汝宰钱塘》诗:“今逾二十年,志愿徒切切。” 明 李东阳 《泊故城》诗:“同袍乌臺彦,待我心切切。”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小年》:“主人切切挽留,不闻应答。” 4.深切。 宋 周煇 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 王荆公 退居 钟山 ,切切以 吕吉甫 为恨。” 元 无名氏 《冻苏秦》第三折:“我想兄弟一别,早已三年光景,时常切切在心,未敢有忘。” 明 袁宏道 《叙梅子马王程稿》:“ 梅子 读其诗,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。” 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义居》:“自以身在季,不得专,切切为恨。” 5.再三告诫之词。多用于下行公文结尾。 清 林则徐 《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》:“言出法随,各宜懔遵毋违。切切!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军次实录》:“兹留数语,令尔细思,或有幡然之悟,执此求见,仍不失为中土花民也。切切。此諭。” 毛泽东 《陕甘宁边区政府、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》:“倘有不法之徒,胆敢阴谋捣乱,本府本处言出法随,勿谓言之不预。切切。此布。” 6.象声词。形容声音轻细。《诗·桧风·素冠》“我心藴结兮” 毛 传:“援琴而絃,切切而哀作。”《后汉书·窦武传》:“外閒切切,请出御 德阳前殿 。” 唐 白居易 《琵琶行》:“大絃嘈嘈如急雨,小絃切切如私语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青凤》:“穿楼而过,闻人语切切。” 鲁迅 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她走近两步,放低了声音,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,‘一个人死了之后,究竟有没有魂灵的?’” 7.象声词。形容声音凄切。 南朝 齐 谢朓 《宣城郡内登望》诗:“切切阴风暮,桑柘起寒烟。” 唐 皇甫冉 《魏十六还苏州》诗:“秋夜沉沉此送君,阴虫切切不堪闻。” 前蜀 贯休 《夜夜曲》:“蟪蛄切切风骚骚,芙蓉喷香蟾蜍高。” 宋 罗烨 《姑苏钱氏归乡壁记于道》诗:“碧落翩翩飞雁过,青山切切子规啼。”《醒世恒言·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切切夕风急,露滋庭草湿。良人去不回,焉知掩闺泣。”
切切的组词: 切的组词
轻轻
qīng qīng,qīng qīng de 解释 ◎ 轻轻,轻轻地 qīngqīng,qīngqīngde (1) [lightly]∶用很少力量或压力地 轻轻地揉捏,使质地细腻 (2) [gently]∶温和地;温柔地 把孩子轻轻放在床上
轻轻的组词: 轻的组词
区区
qū qū 解释 ◎ 区区 qūqū(1) [trivial;trifling;small]∶小;少。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 区区之地。——汉· 贾谊《新书·过秦论上》 何乃太区区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区区百人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,何足挂齿 (2) [heart]∶犹方寸。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(3) [I]∶旧时谦辞,我 区区向往之至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 (4) (语气不庄重) 此人非他,就是区区 (5) [sincere;cordial]∶诚挚 感君区区怀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 引用解释 1.小;少。形容微不足道。《左传·襄公十七年》:“ 宋国 区区,而有诅有祝,祸之本也。” 三国 魏 曹植 《与司马仲达书》:“今贼徒欲保 江 表之城,守区区之 吴 尔,无有争雄於宇内、角胜於中原之志也。”《旧唐书·张镐传》:“臣闻天子修福,要在安养含生,靖一风化,未闻区区僧教,以致太平。” 张天翼 《春风》:“区区六毛钱,就值得这样天天来讨!” 2.犹方寸。形容人的心。 汉 李陵 《答苏武书》:“昔 范蠡 不殉 会稽 之耻, 曹沫 不死三败之辱,卒復 勾践 之讎,报 鲁国 之羞。区区之心,切慕此耳。” 清 黄生 《义府·区区》:“‘区区’少意,盖指此心而言,犹云‘方寸’耳。” 3.引申谓真情挚意。《玉台新咏·繁钦<定情诗>》:“何以致区区?耳中明月珠。” 宋 苏轼 《与陈公密书》之一:“即造宇下,一吐区区,预深欣跃。” 4.形容一心一意。 宋 梅尧臣 《金陵有美堂》诗:“愿公乐此殊未央,慎勿区区思故乡。” 清 唐孙华 《有客》诗:“勿如南郡生,区区慕上京。” 5.自得貌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“今乱世之君臣,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,而管一官之重,以便其私,此国之所以危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务大》:“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,母子相哺也,区区焉相乐也。” 高诱 注:“区区,得志貌也。” 6.拘泥,局限。《汉书·杨王孙传》:“且《孝经》曰‘为之棺槨衣衾’,是亦圣人之遗制,何必区区独守所闻?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百家》:“狭见之徒,区区执一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四三回:“岂亦效书生,区区於笔砚之间,数黑论黄,舞文弄墨而已乎?” 清 王夫之 《读四书大全说·论语·为政篇六》:“所谓下者,则谓凡学为君子者,便须立志於高明广大之域……而不区区向一事求精、一行求至也。” 7.愚拙;凡庸。《玉台新咏·无名氏<古诗为焦仲卿妻作>》:“阿母谓府吏:何乃太区区!”《隋书·来护儿传》:“大丈夫在世当如是。会为国灭贼,以取功名,安能区区久事陇亩!” 曹禺 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长相知啊!长相知!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,碌碌的儿女之意哉!” 8.自称的谦词。《后汉书·窦融传》:“区区所献,唯将军省焉。” 宋 李纲 《象州答吴元中书》:“区区自过 象郡 ,颇觉为嵐气所中,饮食多呕。” 清 李渔 《慎鸾交·却媒》:“在下是当官媒婆……歷科状元爷,那一箇不娶小奶奶,都是区区做媒。” 郭沫若 《创造十年》八:“那帖子上的第一名是 胡适 ,第二名便是区区。” 9.指国家。《新唐书·李揆常衮赵憬等传赞》:“昔 齐桓 、 秦坚 任 管仲 、 王猛 ,兴区区,霸天下。” 10.谓奔走尽力。区,通“ 驱 ”。《汉书·窦田灌韩传论》:“兇德参会,待时而发,藉福区区其间,恶能救斯败哉!” 南唐 伍乔 《林居喜崔三博远至》诗:“几日区区在远程,晚烟林径喜相迎。” 元 杨显之 《潇湘雨》第三折:“一自做朝臣,区区受苦辛。” 清 刘大櫆 《祭望溪先生文》:“ 汉 氏以来,羣儒区区。六经之道,虽闢而芜。” 11.匆忙;急忙。区,通“ 驱 ”。 宋 欧阳修 《与韩忠献王》之八:“自去春初到 维扬 ,……自后区区不觉踰岁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四三回:“ 虞翻 冷笑曰:‘军败于 当阳 ,计穷于 夏口 ,区区求救於人,而犹言不惧,此真大言欺人也。’” 弯曲,曲折。区,通“ 句 ”。 唐 罗隐 《秦中富人》诗:“高高起华堂,区区引流水。”
区区的组词: 区的组词
冉冉
rǎn rǎn 解释 ◎ 冉冉 rǎnrǎn(1) [gradually]∶渐进地 盈盈公府步,冉冉府中趋。——古乐府《陌上桑》 (2) [slowly] ∶ 慢慢地 冉冉上升 (3) [tenderly and droopingly]∶柔软下垂的样子 柔条纷冉冉,落叶何翩翩。——曹植《美女篇》 引用解释 1.渐进貌。形容时光渐渐流逝。《文选·屈原<离骚>》:“老冉冉其将至兮,恐脩名之不立。” 吕向 注:“冉冉,渐渐也。” 三国 魏 吴质 《答魏太子笺》:“日月冉冉,岁不我与。” 宋 张孝祥 《忆秦娥》词:“年华冉冉惊离索,惊离索,倩春留住,莫教摇落。” 明 何景明 《短歌行》:“冉冉秋序,肃肃霜露,蓄我旨酒,召我亲故。” 2.渐进貌。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。 晋 葛洪 《神仙传·栾巴》:“﹝ 巴 ﹞即平坐却入壁中去,冉冉如云气之状,须臾失 巴 所在。” 宋 邵伯温 《闻见前录》卷十三:“有大蛇冉冉而至,草木皆披靡。” 郁达夫 《病后访担风先生有赠》诗:“冉冉浮云日影黄, 维摩 病后气凋丧。” 3.柔弱下垂貌。 三国 魏 曹植 《美女篇》:“柔条纷冉冉,叶落何翩翩。” 宋 梅尧臣 《和永叔晋祠》:“ 晋 人须识 汉 史美,冉冉青髯似緑蒲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定睛看时,只见烈日炎炎,芭蕉冉冉。” 4.形容柔媚美好。 汉 蔡邕 《青衣赋》:“叹兹窈窕,生于卑微……脩长冉冉,硕人其頎。” 清 冒襄 《影梅庵忆语》卷二:“其人淡而韵,盈盈冉冉。” 5.迷离貌。 宋 范成大 《秋日杂兴》诗之二:“西山在何许?冉冉紫翠间。” 谢无量 《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》:“箩村深冉冉,桃涧碧娟娟。” 6.缠绵貌。 唐 刘长卿 《送孔巢父赴河南军》诗:“边心冉冉乡人絶,寒色青青战马多。” 宋 张孝祥 《虞美人·别立之》词:“重湖风月,九秋天气,冉冉清愁如织。” 明 顾起元 《客座赘语·乡正》:“通判 陈公钢 愷悌宜民,死无餘藏,而故民怀思冉冉。” 7.匆忙貌。 南朝 梁 何逊 《聊作百一体》:“生途稍冉冉,逝水日滔滔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江南》诗:“冉冉欲何补,纷纷为此劳。” 宋 叶适 《吴参议挽歌词》:“冉冉试百巧,栖栖终一丘。” 8.光亮闪动貌。 唐 元稹 《会真诗三十韵》:“华光犹冉冉,旭日渐曈曈。” 唐 温庭筠 《偶题》诗:“画明金冉冉,筝语玉纤纤。” 宋 黄机 《喜迁莺》词:“冉冉波光,辉辉烟影,空翠溼霑襟袖。”
冉冉的组词: 冉的组词
人人
rén rén 解释 ◎ 人人 rénrén[everybody;everyone] 每人 人人自以为必死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 引用解释 1.每个人;所有的人。《礼记·表记》:“ 子 曰:‘仁之难成久矣。人人失其所好,故仁者之过易辞也。’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人人亲其亲,长其长,而天下太平。” 宋 苏轼 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:“人人自重,耻言人过。” 艾青 《<诗选>自序》:“人人喜欢听真话。” 2.用以称亲昵者。 宋 欧阳修 《蝶恋花》词:“翠被双盘金缕凤。忆得前春,有箇人人共。” 元 无名氏 《沉醉东风》曲:“花有清香月有阴,少一箇人人共寝。” 明 高明 《琵琶记·拐儿贻误》:“遥忆乡关,有个人人凝望眼。”
人人的组词: 人的组词
嫂嫂
sǎo sǎo 引用解释 1.兄之妻。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中:“ 关公 曰:‘嫂嫂收拾行装,来日辞 曹丞相 ,往 袁绍 处。’”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 何清 问嫂嫂道:‘哥哥忒杀欺负人,我不中也是你一个亲兄弟。’” 茅盾 《残冬》三:“他睁圆了眼睛看着他的哥哥嫂嫂。” 2.泛称年纪不大的已婚女子。 元 郑廷玉 《金凤钗》第一折:“店小二云:嫂嫂,咱且回店中去来。” 3.老家人对主母的称呼。 元 白朴 《墙头马上》第三折:“院公持扫箒上云:哥哥祭奠去了,嫂嫂根前回復去咱。” 元 无名氏 《神奴儿》第一折:“老汉是这 李员外 的老院公便是。自从老员外身亡之后,嫂嫂与 神奴 孩儿另住。”
嫂嫂的组词: 嫂的组词
瑟瑟
sè sè 解释 ◎ 瑟瑟 sèsè (1) [rustle]∶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—— 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 (2) [shiver]∶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 引用解释 1.碧色宝石。《周书·异域传下·波斯》:“﹝ 波斯国 ﹞又出白象、师子……马瑙、水晶、瑟瑟。”《新唐书·高仙芝传》:“ 仙芝 为人贪,破 石 ,获瑟瑟十餘斛。”《元史·仁宗纪一》:“帝曰:所寳惟贤,瑟瑟何用焉。” 明 沈德符 《野获编·外国·乌思藏》:“其官章饰,最尚瑟瑟;瑟瑟者,緑珠也。” 2.指碧绿色。 唐 白居易 《暮江吟》: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” 前蜀 韦庄 《乞彩笺歌》:“留得溪头瑟瑟波,泼成纸上猩猩色。” 宋 陆游 《携一尊寻春湖上》诗:“花梢已点猩猩血,水面初生瑟瑟纹。” 3.象声词。 汉 刘桢 《赠从弟》诗之二:“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风。”《宋书·乐志三》:“风瑟瑟,木搜搜,思念公子徒以忧。” 宋 朱弁 《曲洧旧闻》卷五:“﹝倒黏子花﹞中有细核,并嚼之瑟瑟有声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夜叉国》:“母子方徊徨间,忽见布帆南动,其声瑟瑟。” 鲁迅 《彷徨·祝福》:“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,听去似乎瑟瑟有声。” 4.寒凉貌。 北魏 郦道元 《水经注·沔水上》:“气萧萧以瑟瑟,风颼颼而飀飀。” 唐 雍陶 《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》:“坐中寒瑟瑟,牀下细冷冷。” 清 龚自珍 《虞美人》词:“春寒瑟瑟晚来添,玉釧微闻,应是换 吴 棉。” 5.萧索貌;寂寥貌。 唐 刘希夷 《捣衣篇》诗:“秋天瑟瑟夜漫漫,夜白风清玉露团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后游》诗:“三日不能来,来觉情瑟瑟。” 周天石 《和南村原韵》:“瑟瑟荒郊悬落日,滔滔沧海决横流。” 6.形容发抖的样子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四回:“﹝媒婆﹞只剩得一件布衫,跪在地下,瑟瑟抖个不了。”《再生缘》第十五回:“她身体很疲乏,不免瑟瑟抖叫一声。” 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七:“﹝我﹞不敢把头伸出到被外,身子在被里老是瑟瑟地抖,身上头上全是汗珠。” 7. 辽 代祈雨射柳的仪礼。前期,置百柱天棚。及期,皇帝、亲王、宰执以次行射柳仪。翼日,植柳天棚之东南,巫以酒醴、黍稗荐植柳,祝之。皇帝、皇后祭东方毕,子弟射柳。不雨,则以水沃之。见《辽史·礼志一》。参见“ 射柳 ”。
瑟瑟的组词: 瑟的组词
姗姗
shān shān 解释 ◎ 姗姗 shānshān[leisurely] 走路从容,不紧不慢的样子 她终于姗姗来迟 引用解释 1.动作缓慢貌。 清 程趾祥 《此中人语·大胆秀才》:“须臾见一丽女子,自棺中姗姗而出。” 朱自清 《旅行杂记》二:“那时我总以为第二句应该开始了,岂知一等不来,二等不至,三等不到……四拍拍毕,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才姗姗的来了。” 2.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。 叶圣陶 《隔膜·阿菊》:“伊姗姗地走入场中,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。” 闻一多 《李白之死》诗:“月儿初还在丝丝柳影后窥看,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,如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,来到了池西。” 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三五章:“ 黄梅霜 一把拉住 李槐英 的胳膊跟在 刘文蔚 的身后,姗姗地扭着腰肢向人群中间走过去。”参见“ 姗姗来迟 ”。 3.形容人的气度飘逸潇洒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五回:“那老者生得童颜鹤髮,仙骨姗姗。”《花月痕》第七回:“ 丹晕 、 曼云 自是好脚色, 掌珠 、 秋香 秀骨姗姗,也过得去。”
姗姗的组词: 姗的组词
闪闪
shǎn shǎn 解释 ◎ 闪闪 shǎnshǎn[sparkle] 形容光亮四射或闪烁 电光闪闪 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,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,银光闪闪。——《天山景物记》 引用解释 1.光亮四射;闪烁不定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双目闪闪若巖下电。” 元 张可久 《折桂令·江上次刘时中韵》曲:“隐隐鸣鼉,嗷嗷旅雁,闪闪飞萤。” 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十一:“自此稍右,三星一串,闪闪照人,想来不是‘牵牛’,就是‘织女’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六部第十四章:“掀开盖子,里面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。” 2.物体动摇不定貎。 唐 唐彦谦 《长溪秋望》诗:“寒鸦闪闪前山去, 杜曲 黄昏独自愁。” 宋 范成大 《长风沙》诗:“绵绵 淮 山来,闪闪沙鸟去。”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中:“军中列引战旗、踏白旗、十干旗、八卦旗,迎风闪闪。”
闪闪的组词: 闪的组词
稍稍
shāo shāo 解释 ◎ 稍稍 shāoshāo(1) [just a little]∶稍微 我的手表稍稍快了点 [司机]稍稍地侧着头。——《樱花赞》 (2) [gradually]∶逐渐;渐渐 稍稍蚕食之 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伤仲永》 引用解释 1.渐次;逐渐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 秦 之攻 韩 魏 也,则不然。无有名山大川之限,稍稍蚕食之,傅之国都而止矣。”《汉书·韩王信传》:“居七日, 胡 骑稍稍引去。天雾, 汉 使人往来, 胡 不觉。” 唐 韩愈 孟郊 《远游联句》:“外患萧萧去,中悒稍稍瘳。” 朱自清 《执政府大屠杀记》:“这其间,人众稍稍聚拢,但立刻即又散开。” 2.稍微。 唐 杜甫 《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》:“区区甘累趼,稍稍息劳筋。” 明 何景明 《乡射礼直节》:“乃使学官草具其仪,予稍稍为説,其文辞义意,略去。” 3.细微;微微。 唐 杜甫 《秋笛》诗:“不见秋云动,悲风稍稍飞。” 唐 杜甫 《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》诗:“稍稍烟集渚,微微风动襟。” 4.些许;必许。 宋 苏轼 《杂兴答鲜于子骏》诗:“平生嗜羊炙,识味肯轻饱。烹蛇啖蛙蛤,颇讶能稍稍。” 宋 罗大经 《鹤林玉露》卷一:“ 岭 南人以檳榔代茶,且谓可以御瘴。余始至,不能食,久之亦能稍稍,居岁餘,则不可一日无此君矣。”《西游补》第九回:“﹝ 秦檜 道:﹞撞着稍稍心姓 赵 的,却把浓墨涂圈,圈大罪大,圈小罪小,或灭满门,或罪妻孥,或夷三党,或诛九族,凭着 秦檜 方寸儿。” 5.多,纷纷。 唐 薛能 《圣灯》诗:“莽莽空中稍稍灯,坐看迷浊变清澄。”《资治通鉴·唐懿宗咸通十年》:“於是守城者稍稍弃甲投兵而下。” 6.全;都。 唐 张九龄 《上封事》:“而今刺史、县令,除京辅近处,雄望之州,刺史尤择其人,县令或备员而已。其餘 江 、 淮 、 陇 、 蜀 、 三河 诸处,除大府之外,稍稍非才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下·李益》:“同辈行稍稍进显, 益 独不调,鬱鬱去。” 7.随即,已而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﹝ 灌夫 ﹞坐乃起更衣,稍稍去。” 唐 王昌龄 《初日》诗:“斜光入罗幕,稍稍亲丝管。” 8.刚刚;才。 汉 荀悦 《汉纪·武帝纪二》:“座稍稍罢出, 蚡 令骑留 夫 ,或按 夫 头令谢。” 宋 苏轼 《杭州上执政书》之一:“去年 浙 中,冬雷发洪, 太湖 水溢,春又积雨……民就高田秧稻,以待水退,及五六月,稍稍分种,十不及四五。” 9.不过;仅仅。 明 袁宗道 《叙守考绩序》:“今繇 张富顺 厚裕 所言观之,大夫岂稍稍著文学之用如 文翁 长卿 也歟?” 10.已经,业经。 明 何景明 《平埧城南村》诗之一:“儿童候晨光,稍稍荆扉启。” 11.偶然,偶尔。 宋 王安石 《送子思兄参惠州军》诗:“先朝有名臣,卧理讼随息。稍稍延诸生,谈笑预宾客。”
稍稍的组词: 稍的组词
沙沙
shā shā 解释 ◎ 沙沙 shāshā[rustle] 形容踩沙子、飞沙击物或风吹草木等声音 风吹树叶沙沙响 引用解释 象声词。 清 黄景仁 《过高淳湖水新涨舟行芦苇上十馀里》诗:“何物舟背沙沙声,葭薍丛中靡舟入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四回:“拂拂晓风,吹得那河岸败苇丛芦沙沙乱响。” 鲁迅 《故事新编·铸剑》:“忽然,扑通一声,惊得他又睁开眼。同时听到沙沙地响,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。” 端木蕻良 《乡愁》一:“﹝纸片﹞翻折着,在地面上沙沙地响。”
沙沙的组词: 沙的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