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的组词
宝剑
bǎo jiàn 剑的美称。原指特别锋利而稀有的珍贵的剑。后泛指一般的剑。《左传·桓公十年》:“又求其宝剑。” 汉 袁康 《越绝书·外传记宝剑》:“昔者 越王 勾践 有宝剑五,闻於天下。” 晋 张华 《博物志》卷六:“宝剑名:钝鉤、湛卢、豪曹、鱼肠、巨闕,五剑皆 欧冶子 所作。” 唐 王涯 《塞下曲》之二:“年少辞家从冠军,金妆宝剑去邀勋。” 宋 王安石 《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》诗:“易牛以宝剑,击壤胜弹鋏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四回:“﹝ 公孙胜 ﹞归到家中,收拾了道衣、宝剑二口。” 毛泽东 《念奴娇·昆仑》词:“安得倚天抽宝剑,把汝裁为三截?”
宝剑的组词: 宝的组词 剑的组词
唇枪舌剑
chún qiāng shé jiàn 解释 ◎ 唇枪舌剑 chúnqiāng-shéjiàn [cross verbal swords;heated verbal exchange or debate] 以唇作枪,以舌为剑。形容言辞犀利辩论针锋相对 引用解释 形容言辞锋利,争辩激烈。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“京派”和“海派”》:“我也曾经略略的赶了一下热闹,在许多唇枪舌剑中,以为那时我发表的所说,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错了的。” 陈毅 《满江红·送周总理赴日内瓦》词:“换唇枪舌剑,议倾坛席。” 脣鎗舌劍:唇如枪,舌似剑。形容辩论激烈,言词锋利。 元 高文秀 《渑池会》第一折:“凭着我脣枪舌剑定江山。”亦作“ 脣鎗舌剑 ”。 明 王錂 《春芜记·解嘲》:“他要相凌併,故把这脣鎗舌剑陷你在锦阵花营。”
剑拔弩张
jiàn bá nǔ zhāng 解释 ◎ 剑拔弩张 jiànbá-nǔzhāng(1) [at swords’points;be at to daggers drawn;be at daggers' points;be in a blustering and aggressive manner]∶表現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的行动;准备交手 在双方争吵最激烈而均在剑拔弩张的时候 (2) [with swords drawn and bows bent]∶比喻形势紧张,一触即发 引用解释 1.语本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省中相惊传,勒兵至郎署,皆拔刃张弩。”喻形势紧张或声势逼人。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文坛三户》:“你们剑拔弩张,汗流浃背,到底做成了些什么呢?”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四:“他还很自然,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。” 2.喻书画笔法崛奇雄健。 南朝 梁 袁昂 《古今书评》:“ 韦诞 书如龙威虎振,剑拔弩张。” 明 宋濂 《跋重刻吉日癸巳碑》:“笔力雄峭,有剑拔弩张之势。” 清 杨懋建 《京尘杂录·丁年玉笋志》:“偶然把笔,学画兰蕙,风枝雨叶,纵横离披,亦殊有剑拔弩张之态。” 3.谓诗词中表现的豪情壮志过于显露。 清 陈廷焯 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一:“ 稼轩 词着力太重处,如《破阵子》《水龙吟》等作,不免剑拔弩张……信笔写去,格调自苍劲,意味自深厚,不必剑拔弩张,洞穿已过七札,斯为絶技。”
击剑
jī jiàn 解释 ◎ 击剑 jījiàn[fencing] 双方用剑对劈或对刺,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引用解释 1.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 荆卿 好读书击剑,以术説 卫元君 , 卫元君 不用。”《醒世恒言·小水湾天狐贻书》:“话説 唐玄宗 时,有一少年姓 王 名 臣 , 长安 人氏,略知书史,好饮酒,善击剑,走马挟弹,尤其所长。” 鲁迅 《伪自由书·“以夷刺夷”》:“我要指出来的是‘大刀队’乃 中国 人自夸已久的特长, 日本 人虽有击剑,大刀却非素习。” 2.指舞剑。 唐 杜甫 《相从行赠严二别驾》:“把臂开樽饮我酒,酒酣击剑蛟龙吼。” 宋 苏轼 《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》诗:“解襟顾景各箕踞,击剑賡歌几举觥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己亥杂诗》之九六:“少年击剑更吹簫,剑气簫心一例消。” 3.体育运动项目之一。分花剑、佩剑、重剑三种。比赛时运动员穿着特制的保护服装,在长宽有一定规定的场地上用圆首钢剑互刺,佩剑还可以劈。以击中对手身上的有效部位次数多少定胜负。
击剑的组词: 击的组词 剑的组词
刻舟求剑
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◎ 刻舟求剑 kèzhōu-qiújiàn[be stubbornly unimaginative as the man who marked the boat to find his lost sword;take measures without regard to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] 比喻看问题做事情死板不灵活,不知情随势变 引用解释 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 楚 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於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’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契,一本作“ 刻 ”。后因以“刻舟求剑”喻拘泥成法,固执不知变通。 宋 陆游 《谢梁右相启》:“刻舟求剑,固匪通材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“似你这样寻根究底,便是刻舟求剑、胶柱鼓瑟了。” 夏衍 《解放思想团结前进》:“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,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,而不能刻舟求剑。”
口蜜腹剑
kǒu mì fù jiàn 解释 ◎ 口蜜腹剑 kǒumì-fùjiàn[the kiss of death;honey-mouthed and dagger-hearted] 口中说话极亲切,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引用解释 《资治通鉴·唐玄宗天宝元年》:“ 李林甫 为相……尤忌文学之士,或阳与之善,啗以甘言而阴陷之。世谓 李林甫 ‘口有蜜,腹有剑’。”后因以“口蜜腹剑”比喻嘴甜心毒。 明 王世贞 《鸣凤记·南北分别》:“这廝口蜜腹剑,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。” 朱自清 《论老实话》:“‘口蜜腹剑’却真成了小人了。” 冰心 《<儿童文学剧本选>序言》:“勇敢机智的三姐妹,都在这些小动物和小植物的帮助和提醒之下,打倒了‘口蜜腹剑’的老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