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的组词
瞠目结舌
chēng mù jié shé 解释 ◎ 瞠目结舌 chēngmù-jiéshé[stare tongue-tied;stare dumb-founded] 眼睛瞪得大大的,一时语塞。形容惊骇的样子 鲍德新,刚发过了一大篇的议论,弄得人家瞠目结舌,似懂非懂。—— 茅盾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 引用解释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。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秀姑》:“﹝ 田疄 ﹞良久,觉腰间顿轻,用手捫搎,则腰缠尽失,瞠目结舌,手足无所措。” 郭沫若 《高渐离》第四幕:“( 宋意 瞠目结舌者有间)好了, 高渐离 ,我决定遵从你的意思,我要认真改变作风了。” 唐 天际 《难忘的行程》:“当着会馆人的面前,老底子一揭,他瞠目结舌,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起来,一扭身,踉跄地爬上一辆黄包车就蹓了。”亦作“ 瞠目咋舌 ”、“ 瞠目撟舌 ”。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冯勰》:“ 汪 叹曰:‘幽冥之理,岂其妄哉。’为述所遇於太守,太守瞠目咋舌者久之。” 张謇 《致袁内阁代辞宣慰使电》:“ 謇 在 江苏 輒忝代表,瞠目撟舌为社会詬责,无可解免。” 曾朴 《答胡适之书》:“我有时谈到外国诗,大家无不瞠目挢舌,以为诗是 中国 的专有品,蟹行蚓书,如何能扶轮大雅,认为说神话罢了。” 王士美 《铁旋风》第一部第五章:“当然,大家不管是谁挨骂,都只能瞠目咋舌。”
疮痍满目
chuāng yí mǎn mù 解释 ◎ 疮痍满目 chuāngyí-mǎnmù[everywhere a scene of devastation meets the eye] 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,穷困流离,民不聊生的景象 一个疮痍满目的烂摊子 引用解释 形容遭到严重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。 清 李渔 《风筝误·和鹞》:“征鼙聒耳乡音杳,疮痍满目亲人少。” 曹靖华 《飞花集·风雨六十年》:“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啊,内忧外患,疮痍满目。” 杨沫 《我爱北京》:“旧时代的 北京 是疮痍满目,多灾多难。”亦作“ 疮痍弥目 ”。 李大钊 《大哀篇》:“復丁干戈大乱之后,满地兵燹,疮痍弥目,民生凋敝,亦云极矣。”
触目惊心
chù mù jīng xīn 解释 ◎ 触目惊心 chùmù-jīngxīn[ghostly sight] 为所见的情况而震惊。形容问题之严重 引用解释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震惊。形容事态严重,引起震动。 清 林则徐 《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》:“尔等更当触目惊心,如再观望迁延,以身试法,则是孽由自作,死有餘辜,毋谓言之不早也。” 瞿秋白 《饿乡纪程》七:“我们从 奉天 到 哈尔滨 沿路触目惊心,都是 日本 人侵略政策的痕迹。”
夺目
duó mù 解释 ◎ 夺目 duómù[dazzle the eyes;brilliant] 耀眼,因超群出众而使其它所有的都黯然失色 光彩夺目 引用解释 谓光彩耀眼。 南朝 梁 闻人倩 《春日》诗:“林有惊心鸟,园多夺目花。”《警世通言·唐解元一笑姻缘》:“解元倚窗独酌,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,舫中珠翠夺目。” 冰心 《寄小读者》十八:“窗户间陈列的玩具和儿童的书,五光十色,极其夺目。”
夺目的组词: 夺的组词 目的组词
耳聪目明
ěr cōng mù míng 解释 ◎ 耳聪目明 ěrcōng-mùmíng[have good ears and eyes;have a thorough grosp of the situation] 形容视听敏锐 巽而耳聪目明。——《周易》 引用解释 听觉好,视力强。常用以形容眼光敏锐,头脑清楚。 汉 焦赣 《易林·临之需》:“重瞳四乳,耳聪目明,普为仁表,圣作元辅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三五:“譬如人之服药,初时一向服了,服之既久,则耳聪目明,各自得力。” 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科第·异事》:“貌如六十许人,耳聪目明,步履甚疾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隐士》:“ 泰山 崩, 黄河 溢,隐士们目无见,耳无闻,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,则虽千里之外,半句之微,他便耳聪目明,奋袂而起,好像事件之大,远胜于宇宙之灭亡者。”
耳目
ěr mù 解释 ◎ 耳目 ěrmù(1) [listen and see;ear and eye]∶耳朵与眼睛;耳闻目睹 耳目之明,如是其狭也。——《荀子·君道》 耳目之福非浅 耳目灵光 (2) [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]∶监视人或为别人收集情报者 使者以从事为耳目。——《后汉书·朱浮传》 引用解释 1.耳朵和眼睛。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:“若无礼,则手足无所措,耳目无所加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劳勤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。” 宋 苏轼 《石菖蒲赞》:“菖蒲味辛温无毒,开心补五臟,通九窍,明耳目。” 鲁迅 《彷徨·伤逝》:“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,回向我的耳目里,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。” 2.犹视听,见闻。引申为审察和了解。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若先,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,故不敢。”《梁书·武帝纪中》:“故能物色幽微,耳目屠钓,致王业於缉熙,被淳风於遐邇。” 元 刘祁 《归潜志》卷七:“所患耳目不广,不能周知民间苦乐,国势安危。” 3.指视听所系的事物或标志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师之耳目,在吾旗鼓,进退从之。” 4.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。 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和帝纪上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楚汉春秋》、《太史公书》,今之所以知古,后之所由观前,圣人之耳目也。” 唐 韩愈 《争臣论》:“圣贤者,时人之耳目也。” 梁启超 《<清议报>叙例》:“是以联合同志,共兴《清议报》,为国民之耳目,作维新之喉舌。” 刘少奇 《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》:“你们的笔,是人民的笔,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。” 5.比喻辅佐或亲信之人。《书·益稷》:“帝曰:‘臣作朕股肱耳目。’” 孔颖达 疏:“君为元首,臣为股肱耳目,大体如一身也。”《旧唐书·姚珽传》:“臣以庸朽,滥居辅弼,虚备耳目。” 清 侯方域 《南省试策一》:“举天下至於无可信,而乃欲寄其耳目,託其心腹,则其势不得不流於偏重,而私昵得以用之矣。” 6.指侦察或了解情况。亦指暗探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 武安 吏皆为耳目,诸 灌氏 皆亡匿, 夫 繫,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隐事。”《北史·房彦谦传》:“唯愿远布耳目,精加采访,褒秋毫之善,贬纤介之恶。” 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大 清 又厚抚 辽 人之往来我地者,於是降人与 辽 人皆为我耳目。” 周而复 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四七:“有些场合,他不去,会有人告诉他的,至少有 江菊霞 这个耳目。” 周建人 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:“党派了联络员带领我们躲过了敌人的耳目,通过了层层封锁线。”
耳目的组词: 耳的组词 目的组词
耳目一新
ěr mù yī xīn 解释 ◎ 耳目一新 ěrmù-yīxīn[refreshing] 所见所闻都有变化,令人感到新鲜 引用解释 视听都感到新鲜。 清 刘献廷 《广阳杂记》卷一:“舟中读 张戴人 《儒门事亲》一书,觉耳目一新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六回:“虽不是甚么‘心旷神怡’的事情,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的了。” 秦牧 《长街灯语·太阳光下一滴滴水珠》:“好的文艺作品,总是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,使人耳目一新。”
耳濡目染
ěr rǔ mù rǎn 解释 ◎ 耳濡目染 ěrrú-mùrǎn[be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what one frequently hears and sees] 形容听得多了,见得多了,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终日耳濡目染,不学自会三分 引用解释 谓经常听到看到,无形之中受到影响。语本 唐 韩愈 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擩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 宋 朱熹 《己丑与汪尚书书》:“耳濡目染,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。” 明 宋濂 《题汤处士墓铭后》:“此固天佑善人,理当报施者如是,抑亦家庭之间耳濡目染之所致也。” 孙中山 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 文 於艺树牧畜诸端,耳濡目染,洞悉奥窔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母亲》:“这大约因为常与大人在一起,没有小朋友之故,耳濡目染,知道的事就多起来。” 茅盾 《子夜》十:“现在风气太坏,年青人耳濡目染--况且都那么大的儿子,也管不住他的脚。”亦作“ 耳濡目及 ”、“ 耳濡目击 ”。 明 吴承恩 《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》:“凡此诸条,耳濡目及,默化阴孚,匪言可悉。” 明 李东阳 《刘公神道碑铭》:“古者重世臣将家,盖其韜略技艺,耳濡目击,有不习而能者。”
耳闻目睹
ěr wén mù dǔ 解释 ◎ 耳闻目睹 ěrwén-mùdǔ[what one sees and hears] 亲眼所见,亲耳所听 耳闻目睹,司空见惯 引用解释 同“ 耳闻目见 ”。 鲁迅 《呐喊·一件小事》:“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,算起来也很不少。” 萧乾 《一本褪色的相册》九:“在‘北新’看的一些新书和洋学堂里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,使我的头脑里有了反帝的意识。”
反目
fǎn mù 解释 ◎ 反目 fǎnmù[fall out (esp.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)] 不和睦 夫妻反目。——《易·小畜》。疏:“夫妻乖戾,故反目相视。” 引用解释 1.谓夫妻不和。《易·小畜》:“夫妻反目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夫妻乖戾,故反目相视。” 唐 李肇 《唐国史补》卷下:“ 贞元 十二年,駙马 王士平 与 义阳公主 反目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七:“人间夫妇休反目,看此芙蓉真可怜。” 丁玲 《韦护》第二章一:“所以那怕是很相爱,但为了这些小事不免要常常反目的。” 钱锺书 《猫》:“ 李太太 知道他夫人为自己跟他反目,请他来家吃饭和喝茶的次数愈多。” 2.泛指翻脸;不和。《鬼谷子·抵巇》:“父子离散,乖乱反目。” 宋 苏轼 《吕惠卿责授节度副使制书》:“喜则摩足以相懽,怒则反目以相噬。”《三侠五义》第四十回:“五弟未免过於心高气傲,而且不服人劝。小弟前次略略説了几句,险些儿与我反目。” 郭沫若 《虎符》第二幕第二景:“我们兄弟姐妹之间,竟几乎争到了反目的地步。”
反目的组词: 反的组词 目的组词
纲目
gāng mù 解释 ◎ 纲目 gāngmù[detailed outline(of a subject)] 概要或细则。如《本草纲目》 必须给予时间,必须有调查纲目,还必须口问手写,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。——《 <农村调查>序言》 引用解释 1.大纲和细目。 汉 徐干 《中论·民数》:“是以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,所以维持其民而为之纲目也。”《南史·文学传·锺嵘》:“时 齐明帝 躬亲细务,纲目亦密。” 宋 司马光 《乞令校定<资治通鉴>所写稽古录札子》:“顾以年祀悠远,载籍浩博,非一日二日所能徧閲而周知:所宜提其纲目,撮其精英,然后可以见治乱存亡之大略也。” 明 汪道昆 《洛水悲》:“部中更有一段新词,名《洛神记》,小子略陈纲目,大家齐按宫商。” 2.用作著作的名称。如: 宋 朱熹 《资治通鉴纲目》;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》。 3.犹法网;法度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 刘公干 以失敬罹罪, 文帝 问曰:‘卿何以不谨於文宪?’ 楨 答曰:‘臣诚庸短,亦由陛下纲目不疏。’” 唐 张九龄 《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》:“赏罚不正,枉直失措,陷於比周,隳我纲目。”
纲目的组词: 纲的组词 目的组词
刮目相看
guā mù xiāng kàn 引用解释 见“ 刮目相待 ”。
光彩夺目
guāng cǎi duó mù 解释 ◎ 光彩夺目 guāngcǎi-duómù[luster;prismatic;dazzlingly brilliant;dazzling radiance] 色泽的艳丽令人目眩 不消几日,绣就长幡,用根竹竿叉起,果然是光彩夺目。——《醒世恒言》 引用解释 亦作“ 光采夺目 ”。 形容光采极为鲜明,令人眼花缭乱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八:“玉臺翠树,光采夺目。”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霍筠》:“面色如朝霞和雪。明眸皓齿,光彩夺目,艳絶人寰。” 礼平 《晚霞消失的时候》第四章:“这光轮在进入云涛之前,骄傲地放射出它的全部光辉,把整个天空映得光彩夺目。”
过目
guò mù 解释 ◎ 过目 guòmù[go over;look] 看一遍;看一看 请您过目! 我们有时候太急,写好了不再过目,结果出了差错。——《关于文风问题》 引用解释 1.经过眼前。 晋 张协 《杂诗》之二:“人生瀛海内,忽如鸟过目。” 宋 梅尧臣 《寄李献甫》诗:“城中岂无人,过目犹飞虫。” 2.看一遍;看一看。《晋书·王接传》:“学过目而知,义触类而长。” 南朝 梁元帝 《金楼子·后妃》:“年数岁能诵《三都赋》、《五经指归》,过目便解。” 元 虞集 《元帅张献武王庙碑》:“王素敏悟,喜读书,过目輒识大义。” 3.指审核。 阿英 《版本小言》:“不经过这些专家的过目,大价钱的书,他们是不敢收买的。”如:合同已草拟,请过目。 4.略一顾瞻;用眼光扫视一下。 易宗夔 《新世说·宠礼》:“大将军 年羹尧 平 清海 归,势张甚,黄繮紫騮,絶驰道而行,王公以下,屈膝郊迎, 年 过目不平视。” 5.“过目不忘”的略语。《宋书·王微传》:“聆琴闻操,輒有过目之能。”
过目的组词: 过的组词 目的组词
价目
jià mù 解释 ◎ 价目 jiàmù[marked price] 商品的标价 引用解释 标明的价格或费用。多指商品。 郑观应 《盛世危言·赛会》:“应需何物,即可出貲购买,定立价目,无伪无欺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二回:“只要把现在所定的货物、价目,填写上去便是了。” 巴金 《寒夜》二五:“他出来在问询处问明了透视费的价目,他吐了吐舌头,默默地走出了医院。”
价目的组词: 价的组词 目的组词
节目
jié mù 解释 ◎ 节目 jiémù(1) [program]∶文艺演出或电台、电视台播送的项目 (2) [story]∶情节 大关节目 (3) [item]∶事项 (4) [knot]∶树木枝干相接的地方和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 引用解释 1.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善问者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説以解。” 孙希旦 集解:“节目,木之坚而难攻处。” 朱彬 训纂引 方性夫 曰:“‘节则木理之刚者’,《説卦》所谓‘坚多节’是矣;‘目则木理之精者’,《弓人》所谓‘斵目必荼’是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:“尺之木必有节目,寸之玉必有瑕瓋。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赏誉上》:“ 庾子嵩 目 和嶠 森森如千丈松,虽磊砢有节目,施之大厦,有栋梁之用。” 2.指竹节。 隋 侯白 《启颜录》:“﹝ 彦博 使嘲庭中竹:﹞‘虚心未能待国士,皮上何须生节目?’” 唐 韩愈 《和侯协律咏笋》:“外恨包藏密,中仍节目繁。” 清 徐葆光 《枫岭山行至梨岭》诗:“稜稜节目匀,端正比君子。” 清 谢道承 《冬笋》诗:“胚胎何坚贞,节目自苞孕。” 3.关键。 唐 阎防 《百丈溪新理茅茨读书》诗:“开卦推盈虚,散帙攻节目。” 明 归有光 《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》:“顾二先生一时所争,亦在於言语文字之间,而根本节目之大,未尝不同也。” 清 侯方域 《颜真卿论》:“此皆名分节目之要,而当时自 鲁公 外,无有能言之者。” 巴人 《灾》:“﹝ 玉喜 先生的父亲﹞只在大头节目上抓一抓,小零小碎的事,都叫管家的去做了。” 4.条目;项目。 唐 刘禹锡 《谢恩赐粟麦表》:“臣谨宣赦文节目,彰示兆人,鼓舞欢謡,自中徂外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六回:“难为你是个聪明人,这大节目正事竟没经歷。” 茅盾 《清明前后》第四幕:“我用‘更新’的名义,可以是借,也可以是租。借的话,有一次算一次,要是租呢?长期短期我都无所谓。这些小节目,将来可以再议。” 5.特指文艺演出或广播电台、电视台播送的项目。 徐迟 《牡丹》八:“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。第二场在 怀仁堂 上演,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9期:“安在一座古代钟楼上的高音喇叭,正在播送本县有线广播站的节目。” 巴金 《真话集·三访巴黎》:“在国外偶尔也看电视。初看西方节目,觉得节奏太快,不习惯。” 6.程序。 宋 陆游 《上二府论都邑札子》:“至於都邑措置,当有节目。” 7.犹枝节,麻烦。 晋 车永 《与陆士龙书》:“具説此县既有短狐之疾,又有沙蝨害人。闻此消息,倍益忧虑。如其不行,恐有节目,良为愁愤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公孙度传》“﹝ 公孙渊 ﹞诱致其使,悉斩送 弥 晏 等首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《魏略》载 渊 表曰:“而后爱憎之人,缘事加诬,伪生节目。” 宋 苏洵 《衡论下·议法》:“是以 宋 有天下因而循之,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。”《明史·方国珍传》:“臣遵奉条约,不敢妄生节目。” 清 魏源 《默觚下·治篇一》:“为治者不专注其大而但事节目,则安危否泰之大端失之目睫矣。”
节目的组词: 节的组词 目的组词
举目
jǔ mù 解释 ◎ 举目 jǔmù[raise the eyes] 抬眼看 举目四望 引用解释 抬眼望。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 周顗 中坐而叹曰:‘风景不殊,举目有江河之异。’” 唐 杜甫 《十二月一日》诗之二:“ 新亭 举目风景切, 茂陵 著书消渴长。” 明 高明 《琵琶记·勉食姑嫜》:“栖惶处,见慟哭饥人满道,叹举目将谁倚赖。” 清 顾炎武 《蓟门送子德归关中》诗:“奇材剑客今岂絶,奈此举目都茫茫。”
举目的组词: 举的组词 目的组词
剧目
jù mù 解释 ◎ 剧目 jùmù(1) [a list of plays]∶话剧等的名目 (2) [a list of operas]∶传统戏剧和歌剧的名目 保留剧目 引用解释 已经演出过的各种戏剧剧本的统称。包括传统剧目、保留剧目和新编剧目等。 徐迟 《牡丹》七:“古老的艺术得到了新生,传统剧目获得了新的意义。”
剧目的组词: 剧的组词 目的组词
举目无亲
jǔ mù wú qīn 引用解释 谓人地生疏,孤单无依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衣单食缺,举目无亲。”《说唐》第九回:“家嫂寡居思乡,只有此子,出外多年,举目无亲。” 许地山 《缀网劳蛛·商人妇》:“﹝我﹞愿意在这举目无亲的时候用功学习些少文字。”亦作“ 举眼无亲 ”。 元 关汉卿 《五侯宴》楔子:“俺穷滴滴举眼无亲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八三回:“你日后必定有个好人家,好女婿,决不像我这样守活寡,举眼无亲,叫人家骑上头来欺负的。”
科目
kē mù 解释 ◎ 科目 kēmù(1) [subject (in a curriculum)] (2) 学术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 (3) 学校教学中指课程名目 (4) 古代分科取士的名目,始自隋唐 (5) [headings in an account book]∶会计账目 引用解释 1.法规、学术、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。《旧唐书·李峤传》:“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,凡有四十四件,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,又有三十餘条……今之所察,但準 汉 之六条,推而广之,则无不包矣,无为多张科目,空费簿书。” 邹韬奋 《经历》二:“后来进了小学,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。” 丁玲 《母亲》:“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,国文,修身,地理,历史,总有十几门。” 2.指 唐 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。 宋 赵彦卫 《云麓漫钞》卷六:“ 唐 科目至繁,《唐书》志多不载。” 宋 陈亮 《谢教授墓志铭》:“国家以科目取士,以格法而进退之,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,虽復小合,旋亦弃去。”《明史·选举志一》:“ 明 制,科目为盛,卿相皆由此出,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。” 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科目》:“ 唐 制取士之科,有秀才,有明经,有进士,有俊士,有明法,有明字,有明算,有一史、有三史,有 开元 礼,有道举,有童子;而明经之别,有五经,有三经,有学究一经,有三礼,有三传;有史科,此岁举之常选也。其天子自詔曰制举……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,故谓之科目。” 3.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。 宋 陈亮 《送吴久成序》:“少以气自豪,出手取科目,随輒得之。” 明 宋濂 《汪文节神道碑》:“忠孝大节,揆古无让,於今无媿,可谓不负於科目矣。” 清 金人瑞 《春感》诗之四:“半生科目沉山外,今日 长安 指日边。” 4.指科目人。 元 刘壎 《补史十忠诗·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》:“不有二忠存,千古笑科目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三回:“这太守姓 雷 ……年纪六十多岁,是个老科目。” 清 陈康祺 《郎潜纪闻》卷九:“ 李文贞公 光地 以 直 抚入相, 桐城 方侍郎 苞 叩之曰:‘自入国朝,科目躋兹位者凡几?’”
科目的组词: 科的组词 目的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