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
精神抖擞
jīng shén dǒu sǒu 解释 ◎ 精神抖擞 jīngshén-dǒusǒu[elan] 强调有干劲,热情洋溢或行动中精神饱满的状态或气质 (他)敏捷地、精神抖擞地越过了那些障碍 引用解释 犹言精神振奋。语出《景德传灯录·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》:“﹝僧﹞问:‘光吞万象从师道,心月孤圆意若何?’师曰:‘抖擞精神着。’” 元 尚仲贤 《单鞭夺槊》第二折:“你道是精神抖擞,又道是机谋通透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六部第九章:“但是人们依然精神抖擞地行进在雷鸣电闪之中。” 洪深 《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》六:“其他无一处过分紧张,亦无一处过分放松,‘精神抖擞而不矜持’,这是放松的真正意义。”
精神焕发
jīng shén huàn fā 解释 ◎ 精神焕发 jīngshén-huànfā[in high spirits] 形容精神振作,容光焕发 在故乡,我到处都可以看到那种久经战争锻炼的,在任何时候都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人们。——峻青《故乡杂记》 引用解释 指精采而有神韵。后多用以形容精神抖擞,情绪饱满。 宋 周密 《癸辛杂识后集·太学文变》:“ 江 东 李谨思 、 熊瑞 诸人,倡为变体,奇诡浮艷,精神焕发,多用《庄》《列》之语,时人谓之换字文章。”《孽海花》第二九回:“常议员、稽察员、干事员、侦探员、司机员,个个精神焕发,神彩飞扬。” 巴金 《<秋>序》:“一百二十几年前(一八一二)他在 林次 的不愉快的环境中写出了那个表现快乐和精神焕发的《F调小交响乐》。”
惊吓
jīng xià 解释 ◎ 惊吓 jīngxià[frighten] 因受到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这孩子受了惊吓,睡得不安稳 引用解释 惊动吓唬。《水浒传》第四二回:“若还多带了人伴去时,必然惊吓乡里,反招不便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因强盗都有洋枪,乡下洋枪没有买处,也不敢买,所以从他们打鸟儿的回了两三支土枪,夜里放两声,惊吓惊吓强盗的意思。” 碧野 《没有花的春天》第三章:“方场四周烧塌房屋的震响和汉子们的野兽似的狂笑,不时地惊吓了她。”
惊吓的组词: 惊的组词 吓的组词
惊心动魄
jīng xīn dòng pò 引用解释 1.谓扣人心弦,激动人心。 南朝 梁 锺嵘 《诗品》卷上:“ 陆机 所拟十四首,文温以丽,意悲而远,惊心动魄,可谓几乎一字千金。” 清 赵翼 《瓯北诗话·杜少陵诗》:“此皆古人久已説过,一入 少陵 手,便觉惊心动魄,似从古未经人道者。” 徐迟 《入峡记》:“如果跨越 长江 筑起几座长虹似的桥梁来,已经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了。” 2.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六回:“只听跑上几个人去,把拶子往地下一摔,霍绰的一声,惊心动魄。” 清 梁绍壬 《两般秋雨盦随笔·江河赤水》:“江河水赤,名曰泣血道路。见 晋 张华 《博物志》。四字觉惊心动魄。” 鲁迅 《华盖集续编·“死地”》:“但各种评论中,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。”亦作“ 惊心弔魄 ”。 清 无名氏 《惧内供状》:“将登山临水,总是惊心弔魄之场。”
激怒
jī nù 解释 ◎ 激怒 jīnù[irritate;enrage;exasperate;incense;infuriate;offend;provoke;excite anger in] 受刺激而发怒 以激怒其众。——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 被这孩子的无礼所激怒 引用解释 1.刺激使发怒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将尉醉, 广 故数言欲亡,忿恚尉,令辱之,以激怒其众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若武职官出名自辩,他们不容起来,反致激怒,弄坏了事。” 2.发怒,受刺激而发怒。 晋 干宝 《搜神记》卷一:“ 策 因此激怒,言:‘我为不如 吉 耶?而先趋附之?’” 冯德英 《苦菜花》第三章:“ 德强 越来越变得老成而易于激怒了。” 巴金 《灭亡》第二章:“白天的事情还印在他底脑中,使他激怒起来。”
激怒的组词: 激的组词 怒的组词
开心
kāi xīn 解释 ◎ 开心 kāixīn(1) [feel happy;rejoice]∶心情愉快舒畅 (2) [make fun of;amuse oneself at sb.'s expense]∶戏弄别人,使自己高兴 别拿这小孩开心了 引用解释 1.开通思想;启发智慧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艺增》:“经增非一,略举较著,令恍惑之人,观览采择,得以开心通意,晓解觉悟。”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读书学问,本欲开心明目。” 宋 孙光宪 《北梦琐言》卷十:“与汝开心,将来必保聪明。” 2.谓开露心意,坦诚相待。 唐 李白 《扶风豪士歌》:“ 原 尝 春 陵 六国时,开心写意君所知。”《明史·周忱传》:“其驭下也,虽卑官冗吏,悉开心访纳。” 清 严有禧 《漱华随笔·徐翁》:“汝往当以吾言开心告之,尽捐夙嫌。” 3.心情舒畅,快乐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三回:“普天下的妇道,第一件开心的事无过丈夫当着他的面赞他自己养的儿子。” 阿英 《白烟》:“大家听到开心处,就是一阵大笑。” 4.中医谓开通心窍。 宋 苏轼 《睡起闻米元章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》诗:“开心暖胃门冬饮,知是 东坡 手自煎。” 宋 苏轼 《石菖蒲赞》:“《本草》:菖蒲味辛温无毒,开心补五藏,通九窍,明耳目。” 5.花心开放。 宋 梅尧臣 《春寒》诗:“蝶寒方敛翅,花冷不开心。” 6.取笑的话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二:“ 唐太守 一时取笑之言,只道他不以为意,岂知姊妹行中心路最多,一句开心,陡然疑变。” 7.取笑;开玩笑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回:“老哥,你别拿人开心!” 曹禺 《日出》第一幕:“ 黑三 :(陪着笑) 潘四爷 ,您别跟我们开心。”
开心的组词: 开的组词 心的组词
慷慨激昂
kāng kǎi jī áng 解释 ◎ 慷慨激昂 kāngkǎi-jī’áng[vehement] 形容语调高亢有力,情绪激奋昂扬 反对奴隶制的慷慨激昂的言论 引用解释 意气风发,情绪激烈。 唐 柳宗元 《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》:“今将慷慨激昂,奋攘布衣,纵谈作者之筵,曳裾名卿之门……狂狷愚妄,固不可为也。” 清 昭槤 《啸亭续录·王西庄之贪》:“故所著书多慷慨激昂语,盖自掩贪陋也。” 丁玲 《母亲》四:“堂长把他请到女学堂去讲演了一次,题目叫《怎样振兴中国》,他以慷慨激昂的态度和言词,使许多人倾心佩服。”亦作“ 慷慨激烈 ”。《元史·小云石海涯传》:“ 燧 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,大奇之。”
刻骨铭心
kè gǔ míng xīn 解释 ◎ 刻骨铭心 kègǔ-míngxīn[be engraved in the bones and imprinted on the heart;remember with gratitude constantly and forever] 指牢记心底 引用解释 亦作“ 刻骨鏤心 ”。 喻永志不忘。多用于表达感激之情。语本 唐 李白 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:“深荷王公之德,铭刻心骨。” 元 刘致 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套曲:“万万人感恩知德,刻骨铭心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八十回:“万望太尉慈悯,救拔深陷之人,得瞻天日,刻骨铭心,誓图死保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八七回:“那郡侯闻言,急忙行礼道:‘ 孙老爷 説那里话!今此一场,乃无量无边之恩德……虽刻骨鏤心,难报万一。’” 孙犁 《秀露集·戏的梦》:“这些年来,我见到和听到的,亲身体验到的,甚至刻骨镂心的,是另一种现实,另一种生活。”
恐怖
kǒng bù 引用解释 1.感到可怕而畏惧。《六韬·略地》:“城人恐怖,期将必降。”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帝见 卓 将兵卒至,恐怖涕泣。” 宋 张师正 《括异志·蔡侍禁》:“ 蔡 氏举族大恐怖,虽白昼不敢正视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王六郎》:“ 许 初闻甚骇,然亲狎既久,不復恐怖。” 闻一多 《最后一次的讲演》:“所以他们制造恐怖,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!” 2.谓令人畏惧。 郭小川 《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》诗:“这个岛呵!三分恐怖,七分神秘。” 3.威胁;恫吓。《公羊传·庄公三十一年》“威我也” 汉 何休 注:“以威恐怖 鲁 也。” 宋 司马光 《涑水记闻》卷一:“大丈夫临大事,可否当自决胸怀,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?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姑妄听之四》:“鬼无所栖,乃来与我争屋,时时现恶状,恐怖小儿女。” 鲁迅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叶紫作<丰收>序》:“这一世界中人,会轻蔑,憎恶,压迫,恐怖,杀戮别一世界中人。”
恐怖的组词: 恐的组词 怖的组词
恐慌
kǒng huāng 解释 ◎ 恐慌 kǒnghuāng[panic;scare] 恐惧惊慌 群众极为恐慌 经济恐慌 引用解释 惊惶不安。 巴金 《家》十二:“这个时候 高 家的主人们才恐慌起来。” 钱锺书 《围城》二:“ 方鸿渐 看大势不佳,起了恐慌。”
恐慌的组词: 恐的组词 慌的组词
快活
kuài huó 解释 ◎ 快活 kuàihuó[cheerful;happy;joyful] 高兴,快乐 他是一个很快活的孩子 引用解释 1.高兴,快乐。《北齐书·恩倖传·和士开》:“陛下宜及少壮,恣意作乐,纵横行之,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。” 唐 白居易 《想归田园》诗:“快活不知如我者,人间能有几多人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二回:“昨日扰了世兄这一席酒,我心里快活极了!” 浩然 《艳阳天》第十四章:“他们快活地谈论着,早忘了烈日的曝晒。” 2.鸟鸣声。 宋 苏轼 《五禽言》诗之三:“丰年无象何处寻,听取林间快活吟。”自注:“此鸟声云:麦饭熟,即快活。” 宋 范成大 《初四日东郊观麦苗》诗:“相将饱喫滹沱饭,来听林间快活啼。”
快活的组词: 快的组词 活的组词
快乐
kuài lè 解释 ◎ 快乐 kuàilè[happy;cheerful] 欢乐。指感到高兴或满意 快乐的单身汉 引用解释 欢乐。谓感到幸福或满意。 汉 焦赣 《易林·乾之履》:“富饶丰衍,快乐无已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》:“王住宫中快乐多,更於终日奏笙歌。” 明 唐寅 《感怀》诗:“万场快乐千场醉,世上閒人地上仙。” 巴金 《家》六:“他没有快乐,也没有悲哀。”
快乐的组词: 快的组词 乐的组词
快慰
kuài wèi 解释 ◎ 快慰 kuàiwèi[feel pleased with sth.and derive comfort from it] 愉快而心安;欣慰 我们都为她的进步感到快慰 引用解释 1.获得安慰而感到愉快。《红楼梦》第九九回:“今幸棨戟遥临,快慰平生之愿。” 2.欣慰。 苏曼殊 《致高天梅书》:“顷接《南社初集》一册,日夕诵之,如与诸故人相对,快慰何言!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而 上海 文坛小丑,遂欲乘机陷之以自快慰。”
快慰的组词: 快的组词 慰的组词
乐极生悲
lè jí shēng bēi 引用解释 同“ 乐极则悲 ”。 《全元散曲·鹊踏枝·赠妓》:“叹光阴白驹过隙,我则怕下场头乐极生悲。”《警世通言·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“那 王涯 丞相只道千年富贵,万代奢华。谁知乐极生悲。一朝触犯了朝廷,闔门待勘,未知生死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三回:“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,已将百载,一日倘或‘乐极生悲’,若应了那句‘树倒猢猻散’的俗话,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?” 萧红 《小城三月》:“不知为什么,在这么快乐的调子里边,大家都有点伤心,也许是乐极生悲了。”
令人发指
lìng rén fà zhǐ 解释 ◎ 令人发指 lìngrénfàzhǐ[get one's hackles up;disgusting;make one's hair stand on end;make one's hair stdnd up in anger] 因愤怒而致头发直立。形容愤怒之极 但报总不能不看,一看,则昏话之多,令人发指。——《鲁迅书信集》 引用解释 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謁者入通, 盗跖 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髮上指冠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至 易水 之上,既祖,取道, 高渐离 击筑, 荆軻 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又前而为歌曰:‘风萧萧兮 易水 寒,壮士一去兮不復还!’復为羽声忼慨,士皆瞋目,髮尽上指冠。”后以“令人髮指”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。《东欧女豪杰》第二回:“野蛮政府,怙恶不悛,偏要和我们为难,歷年以来,不知害了我们多少同志,説来真真令人髮指!” 徐迟 《生命之树常绿·抗癌美登木和脑血管痉挛》:“他们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,干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恶的行为,严重损害了 蔡希陶 的健康。”
落落大方
luò luò dà fāng 解释 ◎ 落落大方 luòluò-dàfāng[be very natural and graceful] 形容人的心胸坦率开朗,举止得体 更兼她天生得落落大方,不似那羞手羞脚的小家气象。——清·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 引用解释 形容人的举止潇洒自然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九回:“更兼他生得落落大方,不似那羞手羞脚的小家气象。” 茅盾 《赵先生想不通》:“大少奶奶说话时那态度真是落落大方。”
落落大方的组词: 落的组词 大的组词 方的组词
满面春风
mǎn miàn chūn fēng 解释 ◎ 满面春风 mǎnmiàn-chūnfēng[be beaming with satisfaction;be radiant with happiness] 形容内心的喜气显露于面部 引用解释 形容心情喜悦,满脸笑容。 元 王实甫 《丽春堂》第一折:“得胜归来喜笑浓,气昂昂,志卷长虹,饮千钟,满面春风。”《警世通言·赵春儿重旺曹家庄》:“专一穿花街,串柳巷,喫风月酒,用脂粉钱,真个满面春风,挥金如土,人都唤他做‘ 曹獃子 ’。” 老舍 《茶馆》第一幕:“ 秦仲义 穿得很讲究,满面春风,走进来。”
眉飞色舞
méi fēi sè wǔ 解释 ◎ 眉飞色舞 méifēi-sèwǔ[enraptured;be unexpressibly delighted;face opens up in smiles of exultation] 形容非常高兴或得意 余荩臣一听“明保”二字,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,不禁眉飞色舞 引用解释 形容高兴或得意的神情。 清 梁章鉅 《浪跡丛谈·少穆尚书赠联》:“甫踰月, 少穆 果手製二十八字长联见寄,并缀以长跋,词翰双美,感愧交并。时方辑録《楹联餘话》,得又增一美谈,不禁眉飞色舞也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一回:“ 王 乡绅一听此言,不禁眉飞色舞。”亦作“ 眉飞目舞 ”、“ 眉飞色悦 ”。 许地山 《黄昏后》:“这老人家在灯光之下说得眉飞目舞。” 臧克家 《迎春辞》诗:“在和一九七六年告别的前夜,大伙儿聚在一块把希望叙说,激情满怀,眉飞色悦,打倒了‘四人帮’,心里多么快活!”
面红耳赤
miàn hóng ěr chì 引用解释 1.语本《朱子语类》卷二九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头红耳赤; 子文 却三仕三已,略无喜愠。”后通作“面红耳赤”。形容因紧张、急躁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:“ 东山 用尽平生之力,面红耳赤,不要説扯满,只求如初八夜头的月,再不能勾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回:“只见里面所叙的事,千奇百怪,看得又惊又怕。看得他身上冷一阵,热一阵……不住的面红耳赤,意往神驰。” 鲁迅 《集外集拾遗补编·新的世故》:“有些人看见这字面,就面红耳赤,觉得扫了豪兴了,我却并不以为有这样坏。”亦作“ 面红颈赤 ”、“ 面红耳热 ”。《醒世恒言·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倘有不达时务的,捉空摘了一花一蕋,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,大发喉急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可怜 裴兰孙 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,见了一个驀生人,也要面红耳热的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四回:“想到这里,不免面红耳热起来,也就赸赸的进房梳洗去了。”《“五四”爱国运动资料·章宗祥》:“老脸皮厚如 章宗祥 ,当时竟亦面红颈赤,惭不能答。” 2.借指争吵。 邹韬奋 《患难馀生记》第一章:“我们都始终客客气气,没有面红耳赤过。” 茅盾 《子夜》十二:“是‘印鉴’有疑问么?还是数目上算错?也值得那么面红耳赤!”
恼羞成怒
nǎo xiū chéng nù 解释 ◎ 恼羞成怒 nǎoxiū-chéngnù[be shamed into anger;fly into a shameful rage] 因恼恨和羞惭而发脾气 引用解释 因烦恼羞愧到了极点而发怒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六回:“﹝ 王协臺 ﹞射完之后,照例上来屈膝报名,那抚臺见是如此,知道 王协臺 有心瞧他不起,一时恼羞成怒。” 冰心 《去国·斯人独憔悴》:“那排长恼羞成怒,拿着枪头的刺刀,向哥哥的手臂上扎了一下。”亦作“ 恼羞变怒 ”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回:“ 冒得官 见他如此的説法,不禁恼羞变怒,喝令左右:‘替我赶他出去!’”